不一样的“土剧”殊途同归的困惑

北京青年报  |  2022-06-24作者:张海律

烦躁话痨片,深度心理戏;家庭狗血剧、锡兰艺术片;冲突情景剧,抒情长镜头……所有这些影视作品必须规避的势不两立风格,竟然神奇地串出一部高质量的土耳其电视剧——《相遇伊斯坦布尔》。

剧集开始,伊斯坦布尔亚洲部分雾气升腾的城郊,一位戴头巾的少女穿过林地,坐上漫长的24路公交车,来到欧洲部分的现代化公寓,准备开始家政工作。全程安静清朗,完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说它是来自锡兰的名作《远方》我都信。

紧接着,故事正式进入“一年前”的时间,医院心理诊所中,正反打的传统镜头下,先前的头巾少女与西化的女医生展开对话,并为这部剧定下通过观念冲突解决情感困境的基调。反打转场,女医生变身患者,向桌子那头的同僚倾诉自己的情绪困境。对话越发密集而激烈,迅速将临床医学和宗教智慧同步拉进戏中,想通过辩证思考,来证明面对压抑的人心,科学和宗教都同样无解。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困境呈现,又像是来自锡兰的金棕榈作品《冬眠》。

可这是电视剧啊!纵是网飞出品,也是供大众观赏和打发时间的电视剧啊!怎么搞得那么像艺术电影?时长非常不均等的每一集结尾,还总会安排一段介绍土耳其流行音乐的电视节目片段。对于土耳其电视剧,我从没看过,只是在旅行时听闻,就连近邻希腊民众,也爱追古装的奥斯曼宫斗剧。这么看来,这部卖相非常不一般的《相遇伊斯坦布尔》,无疑能被定义为神剧。开播至今,在IMDB上评分高达8.5,豆瓣上更达到9.1。

按土耳其语直译,本剧的名字是“另一个”,英文译名则是“Ethos”,风气、道德。随着剧情发展,观众很容易从表层看到围绕传统与现代、世俗与宗教的道德冲突。头巾女孩名叫玛丽亚——“耶稣的母亲”,穆斯林女孩知道自己名字在其他宗教中的寓意,她来自乡下,笃信真主又通情达理,与哥哥和嫂子生活在伊斯坦布尔远郊。生活中,每天目睹两口子在婚姻关系中对彼此的伤害折磨;工作中,经常瞥见帅气雇主和多个当代女性的开放式关系。久而久之,陷入不可名状的抑郁状态,并时常昏厥。

玛丽亚的心理医生佩里,是一位出自富裕家庭、喝着洋墨水长大的中年女人,诊所、轻食、健身、咖啡,周末去父母在王子群岛的别墅大宅,没有男人,生活沉闷。西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让她见不惯有信仰的头巾女孩,却又碍于职业身份,得听她们一遍遍赞美真主。久而久之,佩里也在长期的自我压抑后情绪决堤。“女孩蒙住的只是她的头发,你却蒙住了自己的心。”替佩里诊疗的同仁谷碧琳点出问题所在。

为了制造矛盾,推进情节,剧集赋予这两位女性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思维,却又让她们有着殊途同归的困惑。导演也借佩里之口,说出新世纪以来土耳其女性戴头巾越来越多的现象,让曾经占大多数的世俗女性,显得像水箱里供人打量的热带鱼。头巾,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土耳其现当代社会思想史的变迁。

如果说帕慕克在其名著小说《雪》中,还让1992年的东部边境城市卡尔斯剧院,上演捍卫国父阿塔图尔克世俗观念的戏剧《祖国还是头巾》,那么到了新世纪,整个土耳其,显然已经在高度民主化的框架下,做出了看似开历史倒车的抉择。2013年,土耳其通过了控制酒精制品销售和推广的法案,又放松了对妇女戴头巾的禁令。新世纪的年轻女性与百年前的女性先锋一样,走上伊斯坦布尔大街,彼时的她们为褪下头巾而示威,此时的她们却为戴上头巾而示威。

头巾之外,这是一部以敏感细腻镜头,去关爱当代土耳其女性的剧集。由玛丽亚和佩里两位女主人公散发开来,还有更多等待被修复的女人。替佩里做诊疗的谷碧琳,来自传统和现代观念冲突更剧烈的东部库尔德地区,和有信仰的姐姐简直是可以杀死彼此的关系,“真主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互相厌恶”;姐姐反击她,“知识渊博的心理医生、人类学家,却把自己活得一团糟”。玛丽亚的嫂子露西耶,来自西南部恰纳卡莱的小村,在沉默和自残的日常之下,掩藏着源自家乡不可言说的伤痕记忆。

男人们呢?表面看似一个个被编导塑造成粗心暴躁的直男,却也跟随着女性自救而在发现和纠正自我。玛丽亚的哥哥亚辛,几乎是剧中最让人烦的角色,无时不在斥责着妹妹和封闭自我的妻子。和多个女性保持亲密关系的健身明星希南,却和老妈的关系糟透了。而如同心理医生没法自我诊疗一样,社区智慧的阿訇,虽能用一套关于花朵真假的比喻话术,教诲困惑的男男女女,却也在痛失爱妻后,再也无法自愈。

至少这一季的结尾,是善意而通透的。伊斯坦布尔的芸芸众生,要么和过去和解,要么找到了发泄的渠道。佩里开怀起来,对不再会晕厥的玛丽亚总结全剧题旨:“每个人都有着被压抑的情感,这会带来创伤影响健康,如同水流需要寻找石头的缝隙,压抑的情感也需要找到生命的缝隙。”土耳其语剧名“另一个”,或许就是指另一个健康的自我吧。把穆斯林的玛丽亚换成基督教的玛丽亚,把阿訇换成牧师,这样的“另一个”其实也是成立的,也因此,此剧才获得了全球的好感。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