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口秀已然近黄昏?

北京青年报  |  2022-06-24作者:李勤余

从《脱口秀大会》到《吐槽大会》再到《吐槽吐槽大会》,这两年,脱口秀节目的热度不必赘述,但随之而来的审美疲劳也无可避免。多次明确反对谐音梗、内部梗的李诞,早已发现脱口秀在国内发展遭遇瓶颈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忙于四处走穴抛头露面的脱口秀演员们又根本没有时间沉淀自我、积攒段子,只能无限重复套路。积累的经验和个人的生活讲完之后,脱口秀演员还能为观众带来些什么?基本盘的停滞和缩小,已经让跨越式发展的中国脱口秀提前步入黄昏。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就是这么来的。所谓“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只是为营造节目效果而设的噱头,图穷匕首见的还是让各行各业都来做脱口秀的创意。这是为了贯彻李诞“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的理念,更是为了探索脱口秀的可持续性。然而,整场节目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宣传+嘻嘻哈哈+同一首歌,唯独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脱口秀表演。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非专业演员,大家在舞台上的表现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当脱口秀开始避开“争议”,拥抱“正确”,你还愿意为它献上掌声吗?

脱口秀

脱口秀节目有两大要素:一是谈话,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锵锵三人行》《康熙来了》等清谈类节目;二是表演,最典型的就是《脱口秀大会》上的“单口喜剧”或“站立喜剧”。一面提供观点,一面娱乐受众,脱口秀的职业特征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脱口秀的题材应该以时事热点为主。比如,《囧司徒每日秀》节目中的讽刺内容均取材于即时的新闻故事、政治人物和其他媒体机构;《大卫·莱特曼深夜秀》采用情境戏剧的方式对时事热点进行幽默点评;《科尔伯特报告》经常辛辣评点新近发生的时政要闻。

其次,脱口秀的嘲讽和讽刺应该坚持对“上”不对“下”的原则。比如,嘲笑老板可以,但嘲笑基层员工就不合时宜;嘲笑名人没问题,但平民并不适合拿来开玩笑。

最后,脱口秀节目应该以观点传播为主要策略。和新闻节目单纯提供信息不同,脱口秀节目应该通过对时事新闻的犀利点评,用戏谑、调侃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实现观点输出。

中国脱口秀

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的脱口秀似乎正在与上述特征渐行渐远。先是时事热点没了,即使最近女性安全问题成了热搜中的热搜,想必杨笠也不敢再次站出来发表个人看法;同时脱口秀完全不敢得罪人,《吐槽大会》沦为“洗白大会”也绝非偶然。

最令人惋惜的还是观点的消失。李诞的“人间不值得”广受欢迎,是因为其中自然流露的真实与真诚;周奇墨用“装修梗”征服全场,是因为他对北漂的辛苦与奔波再了解不过;李雪琴的热度,则来源于她对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质疑和重定社会游戏规则的渴望……

但如今的脱口秀节目中,观点已经成了奢侈品。原因无他,谁不担心自己成为被网暴的对象呢?脱口秀表演者不表达任何观点,也就不可能“冒犯”到任何受众,徐志胜对颜值的自嘲算不得高级,但确实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博观众一笑而已。

于是乎,脱口秀与中国式脱口秀越来越像两个南辕北辙的物种,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或许就是后者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怎么办,脱口秀?

让素人来做脱口秀,实现脱口秀的“集体下沉”,《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不是第一个。此前的《集合!开心果》就在这方面做过尝试,但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原因不难理解,素人演员都很努力很有潜力,但过于局限在个人的生活经验,内容没有深度可言。这一回,几名警官的表演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讲5分钟脱口秀和背5分钟稿子,那不是一回事。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脱口秀,追求有温度讲艺术的思想表达》的文章指出,80.3%的观众认为他们热爱脱口秀节目是因为“对节目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而选择“我很喜欢节目邀请的嘉宾”的观众只有47.52%。可见,比起猜测观众喜欢什么样的人物,选择合适的话题、呈现精辟的观点更为关键。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请到的成龙大哥、杨幂、谭警官等嘉宾都很有看点和噱头,但如果节目只是以流量、热度为导向,短期内或许能吸引观众,长远看却未必能转化为节目好评和观众黏性。如果大牌明星和各行各业的脱口秀演员愿意上节目只是为了博取亲和力和好感度,那么节目的生命力到底能有多强?

澳大利亚喜剧人吉姆·杰弗里斯是典型的冒犯型演员,因为调侃内容得罪了太多人。有人就问他,老是被打,你为什么还这么敢说?吉姆回答,你要能调侃所有事情,否则就不能调侃任何事情。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可以带来对外部环境及个体命运的批判和反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

脱口秀演员,本该是意大利学者阿甘本所说的典型“当代人”——当代人和时代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他既属于这个时代,密切地镶嵌在时代之中,又不断地要背叛这个时代,批判这个时代。反过来说,那些过于契合时代的人,在所有方面都顺应着时代的人,根本看不清时代。

如果脱口秀演员想的只是如何讨好时代,又怎么可能有吐槽的能力呢?

史上最“安全”的脱口秀

在节目上半段编辑部开会时,建国说成龙也曾收到疑似诈骗的信息,有人要和他聊一个“元宇宙”的项目。杨笠小声问坐在一旁的杨蒙恩,“元宇宙是啥?”杨蒙恩脱口而出,“元奎,元华,元彪。”大家立刻笑成一团,别说,这还真是个不错的梗。

可到了节目下半段,当成龙把这句话原封不动地搬出来时,整场脱口秀也就完成了自我解构——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只要有专业编剧为你准备好5分钟的稿子。

这早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大家不是不知道,每个参加《吐槽大会》的明星都有脱口秀演员为其代笔。问题在于,李诞们不仅要为他们写稿,还要变着法子吹捧服务对象。于是,节目赞美了特警、消防员、交警和反诈民警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也顺道科普了一些小知识。除此之外呢?没有了。

虽然《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才刚刚开播不久,但我们几乎能猜得到之后的走向。所谓各行各业都来做脱口秀,必然会成为每个行业的“吐槽大会”——讲一讲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多么不容易,多么辛苦,再说几个工作中遇到的段子,最后在一片嘻嘻哈哈中圆满结束。说本节目是史上最“安全”的脱口秀,并不算夸张。

李诞自曝曾经和搭档王建国一起拒绝过东方卫视的编制。据说,是因为他不喜欢被限制,得说走就走。但后来,李诞又表达过对呼兰的欣赏,那不是因为呼兰的脱口秀才华,而是呼兰晚间醉酒都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对组织纪律的服从、对主流价值的附和,也预示着《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表演风格的转变方向——滴水不漏、左右逢源。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