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为公共考古打破“僵局”

光明网  |  2022-06-21作者:西蒙

最近,《三星堆奇幻之旅》《云游长城》等数字交互空间上线,通过虚拟技术为公众带来了沉浸式交互体验,增强了公众与考古工作之间的互动。通过线上游览,每个人都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触摸”历史而非被灌输历史知识。新媒介技术赋能公众考古,对打破专业壁垒、提升国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大有裨益。

所谓“公众考古”,就是通过文化资源管理、考古教育等行为,在学校、公园、博物馆等场所,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并融入公众生活,提高考古行业的社会化程度,在全社会健全文化遗存保护机制。过去,人们仅能通过电视的镜头了解考古工作,能够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观众能看到什么,全靠媒体和专业人士的“投喂”,而考古工作仍旧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对考古工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考古就是盗墓,用盗墓小说中的情节来曲解考古工作。这不仅忽视了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不利于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营销号制造的噱头,将考古学科灵异化,将历史命题娱乐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兴趣,但更加深了公众的误解。

如今,虚拟技术、直播技术等新媒介技术的升级,助推公众考古的发展,打破了公众与考古工作间的专业壁垒。新媒介技术将考古工作的诸多细节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仅能够让公众与考古工作“面对面”,还能消除公众此前对考古工作的一些误解。在科学探索面前,玄学的迷雾会消散;在全景展现面前,谣言与曲解会减少。公众主动走进考古事业,决定自己“看什么”“怎么看”,考古学的基本知识,考古工作的常见方法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在实现考古资源公众化的同时深化公众的文化遗存保护意识。

近年来,人们巧妙地利用新媒介技术创新公众考古形式。考古人员和媒体利用虚拟技术构建文化遗址、博物馆的数字交互空间,甚至还原古迹原貌;文博爱好者做视频博主,拍摄系列视频,向外界介绍考古和历史知识。比如,在视频网站上就有多个以“探访古迹”为主的UP主,遍访中国各处的文化遗迹和历史名人墓,让观众和粉丝置身其中,在游览中学习,在游玩中思考。公众考古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模式”,而在社会上掀起一阵阵“考古热”。

而公众考古的新形式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考古过度娱乐化和过于依赖技术。对此,我们目前可以持乐观的观望态度。娱乐化的形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考古知识的传播,也能削弱考古活动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关键要看如何把握尺度。媒体和平台要做好内容的“把关”,提高内容生产的准入机制;考古工作者应在提升考古学科研究素质的同时,挖掘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拓展边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进行分层教育。此外,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从书籍、电视、广播,到互联网技术,再到如今的虚拟技术、直播技术、区块链技术和5G技术,传播方式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也让人们信息获取考古信息的边际成本大为降低,考古知识也能够高效地传递给公众。

新媒介技术拓展了公共考古的路径,让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让考古学走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拉近公众与考古学的认知距离,消除偏见和误解,促进公众了解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健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使国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西蒙)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