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每年毕业季,寒门励志故事为何持续刷屏

澎湃新闻  |  2022-06-20作者:与归

近些年,你有没有发现,每到毕业季,我们总能刷到一些励志故事?近日,在苏州城市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刘倍贝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站上毕业典礼舞台,而她出生不久就被诊断为脑瘫,曾坐着轮椅上大学。

苏正民毕业发言。

前两天,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阿勒拉哈,跨过重重困难,从农村娃成为哈佛大学博士后的故事,以及同样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毕业论文中用6000多字点名致谢65人,讲述自己走出大山的经历,都打动了无数人。

这让我联想到,昨天和读七年级的外甥通电话,他的一个问题让我很震惊,“为什么要上大学?”我顿了顿,用这个问题反问了他,他回答说,“不就是为了好挣钱、多挣钱吗?”言语中还有一丝不信。这个问题和这个答案,都让我陷入沉思。

不怪孩子。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只是向他们灌输一些“考上大学可以找份好工作”“你是想在办公室坐着上班还是想去工厂站着拧螺丝”等观念。但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身份光环不再,逐渐在现代社会中祛魅,上大学不一定与好工作挂钩。甚至,有些孩子还受到了“大学生给初中生打工”这种极端案例的影响。 

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如今的新生代,生活和学习条件大都比较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劝学方式也受到了挑战。但是,刘倍贝、阿勒拉哈、苏正民的故事在今天依旧打动人,或许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我们关注这些优秀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励志、拼搏故事,仅仅是关注她顺利毕业了、他考上博士研究生了、他出国留学研究高科技了……这样的结果吗?只是他们苦难的人生起点和耀眼的人生成就的对比吗?我想不是的,这些都只是表面,而非重点。

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奋斗拼搏、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流露出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我们更多的是被他们身上的品质所打动。励志,依然是一种信仰。他们的基础、条件、资源如此薄弱匮乏,尚且通过个人努力改变了命运,让生命散发出光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长远的人生呢?

而他们获得的,仅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吗?如果只把上大学的意义局限在经济、实利上,那么实在是对大学的误解和对孩子的误导。

我们努力学习,事关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想过怎样的人生。而考大学,绝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看看山顶的风景,乃至翻过大山,看看山外的世界。在我的读书时代,俞敏洪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作文素材里的励志典型。他接受采访时说:读大学是在激荡中,碰撞出思想和眼界,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不满,最后希望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

也许,我们是时候反思,那种“利诱”式教育从一开始就偏了。眼下,又一批站在人生门槛上的孩子,正面临填报高考志愿。我们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希望他(她)身边的亲人师友,都认真思考和回答。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