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顾家?或许和母亲守门员效应有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6-18作者:黄彬彬

当我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萌娃时,叔叔阿姨常常问我:“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小时候的我更喜欢常常带我出去玩的爸爸。而今,当年萌娃已长成独立自主的女青年,现在的我拿起手机,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妈妈。当然,爸爸生日或者父亲节除外。

如果没联系上妈妈,爸爸会自然而然地告诉我:“你妈去做饭了,我喊一下她?”当我反躬自省,质疑这个已经形成良久的习惯时,我迅速找到了理由:爸爸工作忙,想聊家长里短还得找更顾家的妈妈……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国卫生计生委家庭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5%的家庭由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父亲在承担教育孩子职责的数量和时间上都远不及母亲,即使父母在外工作时间相当,父亲的角色依然发挥有限。为什么父亲不顾家呢?

国外研究者于2013年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母亲守门员效应”这一概念来解释父亲教养投入水平低这一现象。

母亲守门员效应指的是母亲对父亲参与家务劳动或教养孩子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对父亲实际投入家庭活动的程度,发挥的影响作用。家庭领域的研究者曾把母亲比作花园主,而父亲是园艺工,花园主会看守好花园的大门,定期开门或者关门,监督、约束园艺工培养祖国花朵(孩子)的活动,使园艺工保持一定的劳动量。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亲下班后下厨做了一顿晚饭,母亲品尝后赞不绝口,父亲下厨的热情就会随之高涨;如果父亲辅导孩子做功课,母亲不满意,重新给孩子讲一遍,父亲便会降低教育孩子的频率。前者就是母亲守门员效应中的开门行为,母亲的肯定、支持促进了父亲投入家庭活动;后者则是母亲的关门行为,母亲的否定、贬低使父亲的投入减少。

视觉中国供图

为什么会出现母亲守门员效应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运用家庭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来帮助理解。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父亲、母亲、孩子都是家庭系统中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会相互影响,一方的态度与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牵一发而动全身”。

听起来母亲这位守门员可能会让父亲变得不顾家,那么母亲守门员效应是有害的,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吗?研究者用实验数据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母亲守门员效应的作用需要视情况而定。心理学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让家庭关系更融洽、孩子身心发展更健康的建议。

首先,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活动中的相互支持与协作的质量,比父母各自投入的水平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父亲或者母亲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方积极主动地投入家庭活动,另一方袖手旁观,甚至泼凉水。我们一般认为父母在家冲突不断,对孩子的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父母如果能协同一致地投入教养,那么“当面锣对面鼓”的家庭冲突也未必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例如有两个家庭,一号家庭的父母不时因为谁洗碗谁扫地谁接送孩子之类的话题产生矛盾,但他们吵完后能达成一致,积极协商处理方法;二号家庭的父母并没有太多的冲突,但是母亲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其父亲不顾家、工作晋升停滞或者教育方式不恰当等问题。按照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一号家庭的孩子发展可能会比二号更好。因为一号家庭虽然父母冲突较多,但母亲会对父亲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父亲的呼声也是敞开大门倾听的,二者有相似的沟通理念,冲突能够顺利地解决,能让孩子观察学习到将来如何处理人际冲突;二号家庭表面看起来和谐,但母亲会在背地里说暗话,破坏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反而会影响父子关系,也可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并不理想的交际态度。

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需要为柴米油盐奔忙,发生冲突在所难免,父母如何相处、怎样处理冲突,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多沟通彼此的想法,努力经营好夫妻关系,对家庭任务分工合作,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母亲这位守门员选择开门还是关门,具有情境的特殊性。母亲开门行为意味着父母团结一致、家庭关系和谐,能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母亲关门行为则具有双刃剑作用,孩子在发展早期,出于母亲的天性与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母亲需要对孩子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生活照顾与情感交流;在孩子发展后期,由于自主性增强,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度下降,需要父母调整各自的家庭角色。

近年国内研究者发现,在青少年早期,母亲需要偶尔的关门,适当控制父亲投入家庭活动;但在青少年后期,母亲要多开门,减少对父亲的贬低和控制。母亲有条件地开门与有理由地关门,都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并不是否认父亲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不满意父亲完成家庭任务的质量,从而限制父亲的投入。请各位母亲明确父亲的角色、价值、动机与技能,也就是认清父亲“能不能”更多地投入、父亲参与这些家庭活动“重不重要”、父亲“愿不愿意”投入、父亲“会不会”处理家庭事务四方面的认识,对父亲确立合理的期待,相信会收到后期孩子发展惊喜的效果,以及更为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最后,在国内大多数家庭采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下,父亲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教养活动,作为对母亲教养的补充。如果父亲因为工作需要,无法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直接互动,比如没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辅导孩子的学业或者陪孩子玩耍,甚至无法同处一个空间陪伴孩子,那么父亲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心理可及性”与“责任性”。

我曾遇到一位高三学生,自述在家自控力不强,但是父母工作都比较忙碌,只能自己在家写作业。经过探讨,她和父母达成共识,定期在家庭群分享各自完成的任务与趣事。所以父亲不在孩子身边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孩子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书籍、网课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协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这些主动承担父亲责任的表现,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与付出。

当母亲对父亲在家庭的投入提出质疑与贬损时,也希望父亲提醒自己:我们拥有同一个目标——培养健康的孩子,谋求幸福的家庭,但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需要彼此帮助,才能共同成长。当母亲约束父亲投入时,需要父亲灵活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寻求投入的形式。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实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父母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希望各位父亲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各位母亲也能提供支持,这对于减轻母亲的负担、孩子的茁壮成长、父亲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