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想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

清华大学  |  2022-06-16

4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生05班(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郭超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清华大学第13例、海淀区第118例、北京市第49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个来自医学专业的小伙子,在得知自己和一位10岁患病女孩成功配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其捐赠造血干细胞。他的善举不仅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也让自己收获了一份说不出的幸福。从今以后,他的血液将在另一个生命中流淌,而捐献背后的爱和对生命的不服输也将成为化作无穷力量,奔赴生命的怒放!



那就走吧,义无反顾


今年2月14日,一个陌生的来电在郭超杰忙碌的医学生生活中掀起了一圈涟漪。


那是新学期刚开学,郭超杰正在返校的动车上。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并表明了致电的原因——郭超杰的血型和一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配型成功,需要进一步询问他是否有捐献意愿。


“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当然,郭超杰坦白了当时接电话时心中也有过顾虑,“现在诈骗电话太多了,还是要提防啊。”可随着电话那头逐一解释了他们的官方身份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事宜之后,郭超杰彻底打消了心中的顾虑。作为一名医学生,他自行了解了许多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知识。得知中华骨髓库血源有限、许多白血病和恶性贫血患者得不到救治,他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那就走吧,义无反顾。”



大一年级,郭超杰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并在志愿者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缘分在这一场以血液为纽带的邂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仅仅加入中华骨髓库一年多就匹配到了需要的患者,这概率不足万分之一。另外,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除了血型要求之外,还需要进行严格的高分子检测,配对结果竟然也十分成功。郭超杰在采访中提到,他后来知道那个患者是一个刚10岁的女孩子,尽管概率极低,但是命运仍然让他们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相遇,他也觉得这缘分很奇妙。


很多父母一开始是不愿意孩子冒着哪怕一点点风险去做这样一个捐赠的,郭超杰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在郭超杰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捐献意愿时,他的父母也非常担心。但是,郭超杰非常耐心地和他们讲解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相关事项,“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提取身体里面很少的一部分,对年轻人来说很快就能恢复。不仅能救助到一个患者,甚至能救助到整个家庭。”住院期间,郭超杰每天都会和自己的家人打电话报平安,让父母放心。超杰的父母看到儿子身上那股义无反顾的精神,也决定支持儿子的选择。



为了住院的时候不耽误学校的课业,郭超杰早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把自己的时间计划的井然有序。在正式住院前和学院做好了申请,学院的老师们不仅非常支持他的决定,而且也前往医院送去关怀。郭超杰除了感谢老师们的支持外,还打趣道:“看到那些平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来病房看我,感动的同时其实也挺紧张的!”



感受着血液的涌动



4月27日,经过之前六天动员剂的皮下注射,郭超杰的部分造血干细胞已经从红骨髓中被诱导到外周循环的血液中。他的身心都已经为最后的捐献做好了准备。


躺在病床上,郭超杰的左右两臂被接入两根管子。从郭超杰体内流出的是全血,而进入血细胞分离机后流回的血液中,少了一部分对生命极其重要的细胞——造血干细胞。



这个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过程,被郭超杰形容为“很奇妙,一直能感受到身体的血液在不断地流出”。和常规抽血相比,似乎被无限延长了——普通抽血的几十毫升,相比此时血液的流量来说显得微不足道。这次共有10000mL的血液从郭超杰的体内流出、分离、流入,相当于体内的血液被循环了整整三遍。


除此之外,采集的过程并未带来任何不适,只是因为前六天每天早晚各打一针动员剂,郭超杰感受到略微的腰部酸疼。然而,在另一间无菌舱中,接受捐献的小女孩正在经历着生死的考验。因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几乎要全部替换,女孩的免疫能力已经跌到了最低,只有无菌舱能提供生存的环境。


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几乎是这位不幸罹患重病的女孩此时唯一的希望,容不得半点差错。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来源,在进入女孩的骨髓后,将不断增殖分化,产生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内的一系列细胞,让女孩重获新生。


与普通献血不同的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仅需匹配免疫表型,而无需匹配血型。因此,无论女孩之前血型如何,从4月27日这天起,她都将拥有全新的血型——和郭超杰一模一样。遵循着捐献的“双盲”原则,郭超杰与小女孩并未谋面,却彼此紧紧相连——不仅是“万分之一”的匹配概率,更是血脉相连的缘分。






捐献之外



住院的一周时光,来自医生、护士的悉心照顾,和空气中混合着的消毒水味道,让郭超杰想起了童年的往事...


很小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他曾在医院接受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身体的虚弱和心理的无助,曾使病中的他感到痛苦。护士每天来查房时,都会温柔地给予关怀,有时候还会陪幼小的他做游戏。或许最具力量的恰恰是这份柔软,这段时光在他长大后也一直未曾忘怀,并且悄悄地在他心中播下了想要学医的种子。


郭超杰的家乡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开始考虑自己未来对哪个专业有兴趣:“我想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


提起当初学医的选择,他的答案很纯粹。除了儿时住院的经历,家里老人身体抱恙,也让他心有牵挂。“当时想的很简单,自己学医,就是为了要治病救人。减缓病痛,帮助到其他人,让他们从疾病中解脱出来。”随着阅历渐长,他也发现,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具体的学问,更是一个格外需要奉献精神与使命感的事业。“做医生不仅仅是靠我们的医术,还要靠我们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要始终想着‘帮助到他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能够让自己十分感到骄傲的事情。”


然而,刚来清华时,郭超杰曾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之中。他回忆,那时他每天都很困惑,觉得自己花了不少时间,成绩依然没有任何进展。甚至,他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医”。由于读中学时英语听力训练较少,全英文的专业课也让他倍感吃力。


后来,郭超杰慢慢学会和辅导员与同学交流困惑,在情绪低落时和父母、姐姐打电话。“他们一直让我不要放弃,我慢慢的才走出来。”对于困难的英文专业课,郭超杰学会自己在课下多花时间看老师提供的课件,听课堂回放,“慢慢去一点点的学”。


“学医是挺难的,有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想,学医真辛苦。但是仔细冷静下来之后,觉得还是要不忘自己的初心。”




学习之外,郭超杰也在不断探索,试图更深刻地理解这份职业选择的重量。在大一时,他加入了生命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学们创立的“白衣乡路”协会,现在已是“白衣乡路”协会志愿部的部长。他跟随协会在寒暑假时深入四川和江苏的乡村进行调研和实践,了解基层群众真实的医疗状况。协会也为当地群众开展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医疗志愿活动。“下到基层之后,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地区医疗的不足,这也让我当时想了很多。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自己能够以后为基层医疗做点什么。”


在捐献结束的那天早上,郭超杰还给小朋友写了一个卡片,会有工作人员专程把卡片递给小女孩。郭超杰笑说:“是一些希望小朋友早日康复的话。”


或许,血液带去的不仅是生理的健康,还有饱满与坚韧的生命力。让人永远可以相信着什么,追寻着什么。祝福接受造血干细胞的小女孩能够拥有崭新人生,也祝福所有人都能健康地成长、无虑地生活。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