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加强体系建设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4-26作者:杨雨鑫


在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总书记直面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对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是全社会应对风险和危机冲击的坚实盾牌,更是凝聚民心、坚定信心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严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资源环境约束渐强。这些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必须从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四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实现社会保障水平的全面提升,构建科学统一、运转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不断扩大参保群体,实现全覆盖。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搭建多地域、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平台,从而打通不同地区参保制度之间、政府主导的基本保障和社会力量承担的补充保障之间衔接的堵点。另一方面,是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参保覆盖范围,健全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从而减少“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目前,城乡收入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低保标准偏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必须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健全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民生保障制度,强化基本生活保障。


要政企合力,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保障与补充性保障这两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近年来,我国对基本保障比较重视,对补充性保障却重视不足,而基本保障制度定位的适当性对补充性保障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完善现行基本保障制度,使之有更加准确而清晰的定位;二是让社会成员对基本保障有理性而稳定的预期,使之有获取补充性保障的内在动力。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体,同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要增强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社会保障事业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就要兑现。要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属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实现国有资本向关系民生与社会进步的领域转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市场化、多元化和专业化道路,增强其保值增值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对保障待遇的预期,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及时研究逐步推迟退休年龄等措施,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财务自平衡机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和制度长期稳定。

责任编辑: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