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先藕洁)当下正值春招旺季,但“山寨证书”骗局却绊住了不少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不少求职者本想通过培训考证,为就业增加筹码,却遭遇到“山寨证书”骗局。当前不少职业培训“变味儿”,出钱就卖证等乱象更是层出不穷。 26岁的武汉姑娘吕晴(化名)想通过考几张证书缓解职场焦虑,她在一家企业花费14780元参加培训,2021年12月,她拿到了高级育婴师、高级营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四张证书,颁发证书的单位是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和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这些证书和报考时说的不一样,去找工作时人家不认,在国家相关网站上也查不到,成了四张废纸。” 吕晴说。 近日,吕晴等学员将该培训公司起诉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在法院的调解下,公司退还她所缴纳的大部分培训费用。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将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其中,“是否存在无办学许可证开展培训”被列入专项治理范围。 “山寨证书”披上了哪些伪装?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侯纯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剖析说,“山寨证书”有两种,一是仿制、假冒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也就是证书造假;另一种情况是借助权威机构发布的职业信息和证书名称,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售卖自制证书,比如证书皮上印有“中国”、“国家”,某某“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内页盖章的却是某某“协会”、“基金会”、“科学管理委员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研究会”等等。 2021年11月,人社部发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技能人员13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退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由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同时明确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此前表示,将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转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有效监管是关键,要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机构实行备案,依托社会公开遴选的方式,选出有影响力、有质量、有公信力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和用人单位,并对其进行监管。 北京市东城区人社局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康岳峰介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2021年8月,北京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范围名单公布,共有21家组织、学校和企业在名单行列。目前,东城区一共有8家区属企业具备认定备案资格,职工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证书与原来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康岳峰提示,北京市参加培训的求职者可以在“北京市职业技能评价网上服务平台”查找能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范围名单,各省市每年也都有相应的名单公示。 侯纯辉指出,目前,不少求职者对拥有认证的机构缺少判断力。某些协会、基金会使用新职业名称售卖自制的证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到了一种“猖獗”的地步。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应当遵循培考分开的基本评价规则,治理“山寨证书”需要多个行业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并联合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