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不仅是“玩文字”的艺术家

新民晚报  |  2021-12-22作者:徐佳和

天书装置

地书剪贴本

尘埃吹灰

荣华富贵

桃花源记

小民七言集

凤凰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中国当代艺术界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徐冰,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是一个“玩文字”的艺术家,在其作品《天书》《新英文书法》《地书》等当中,文字是他向着“文化”的一个切口。


12月24日即将在浦东美术馆开幕的徐冰大型回顾个展“徐冰的语言”也概莫能外,与其以往的历史性回顾展相比,本次展览着重呈现了与文字和艺术语言相关的作品,借助了全新概念的电影和装置,实现了艺术家从传统文字到未来元语言的大跨度实践。


位于美术馆中央展厅,徐冰的新作《文明的引力》暗藏了某种可读性:B1层被拉伸的近乎抽象的符号,从四楼往下俯瞰却变成了可读的文字。


这个作品探讨的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信息及认知,由于视角的改变而改变的性质。借助物质空间的“多维纠缠现象”作为造型依据,暗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文化视角间的纠缠、较力,在相互影响、补充、矫正的过程中,对人类命运共建的贡献。


一件持续生长的事


对于展览,徐冰表示:“艺术说到底,就是艺术家面对时代有自己的话要说,而要把这话说到位、说得有感觉,就必须找到新的说话方法。历史上大师用过的,甚至自己过去用过的方式都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外环境和自己都在变化,这就要求艺术家寻找更有效的语言,这就是新的艺术表达法被创造出来的缘由。这创造具体到对一块形或色‘度’的把握;对选用材料或对几种材料之间关系的判断,最终的决定都会落在作品上。这是艺术家工作的重要部分,当属本职工作。这就是,艺术家对世界处境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语言和方法的改造。”


创造力的源泉来自鲜活的社会现场,艺术家一生所做的事,其实是在修建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的“闭环”。每件作品之间都在相互补充和支撑;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现。徐冰常提醒自己,随时代变迁,这个“闭环”总会露出缺口,需要找来更有效的“材料”去弥补。这样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件持续生长的事情。


徐冰的作品在世界当代艺术界有着很高的辨识度,但更可贵之处正是这些作品“创作生长”的过程中依然饱含着对话的姿态和精神。无论你处于怎样的生活阶层、拥有什么程度的学历、倚靠何等的成长背景,观看他的作品时,都不会让你感觉到傲慢与拒绝,取而代之的,是他特有的、温和的热情。


一个明察秋毫的人


徐冰于1955年出生在中国四川省,后因父母工作缘故迁至北京,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徐冰的父亲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母亲则在图书馆学系任教,在幼年尚未识字时,徐冰就经常往图书馆跑。那时母亲忙,和别人开会时就把他关在书库里,因此,徐冰总是一副痴迷状地触摸书本。由于自小便长时间埋首于书堆,埋下了和文字的奥妙缘分。这对徐冰日后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1977年,徐冰进入中央美院版画系学习。学习期间照例是要上素描课,画石膏像《大卫》,靳尚谊先生来教室查看,发现了正在画《大卫》的徐冰,看了很长时间,一言不发,走了,后来传言,靳先生说,徐冰这张《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


徐冰曾在自己的集子里说:“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把一个东西画得很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素描——一根铅笔、一张纸,只是一种便捷的方式,而绝不是获得上述能力的唯一手段。”


世间的刻苦并不是一定要和天赋有关,即,天赋过人者未必不刻苦,但天赋一定与“知行合一”有关。“发狠般的认真”是他的自我评价,“想看看自己能够做到哪一步”,就真的身体力行一笔一画一张张地去认真画。徐冰懂得自省,对于传统的素描教育,他并没有一味批判,而是思考那些教育带给了自己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把素描中学到的东西,融合到他的当代艺术创作中。


一些假戏真做的字


徐冰的艺术多与文字有关,这是从20多年前的《天书》开始的。1987年,徐冰开始在中央美院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艺刻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这些字没有一个是可以释读的,但这些字通过雕版印刷印出来并装帧成线装书时,就呈现出了当代性——严肃,庄重,毫无意义,制作的过程假戏真做,却又不能阅读。构成这些文字的要素,有我们所熟悉的横、捺、竖、弯、钩,若拆开来细究,天书中的文字组成的方式并不单纯,它将汉字复杂化了,在同一个字体中可以切割成上下左右四个区块,有的则是由部首、形状与汉字相近但无意义的偏旁所组成。由此,一位艺术家颠覆了文字从诞生以来承载的可读属性。一旦摆脱了传统使命,每个字便都成了艺术品。“事实上我喜欢这种纯手工的、不费脑力的工作,只满足原始的,数目累积的兴趣,今天比昨天多刻了两个字,加起来是多少字——这让我感觉充实,是看得见地在接近我的目标。”徐冰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天书》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总会引发不同的解释,以及各式各样的讨论。


另一个系列《新英文书法》让徐冰获得了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这部作品的有趣之处在于,试图解读的过程中,会感到中文的认知和英文的认知会在头脑中干上一架,比如从上往下从左到右的阅读顺序,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番冲突,才会意识到原来各自的立场和边界究竟在哪里。徐冰说这个系列的灵感源自1993年,那时他生活在纽约,语言与沟通成了生活中最直接的问题,甚至说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关系:“你的思维能力是成熟的,而说话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幼儿的,中文的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但要求你必须使用一种你不方便的语言;你是受尊敬的艺术家,但在那个语境里,你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个‘文盲’。”


若读懂了《新英文书法》,总有人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继而拿起笔来照猫画虎地学上几笔。


“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是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部分的改造。汉字与图形难解难分的关系,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性格、看世界的态度,乃至中国今天的样貌。在世界文字复杂的编码系统中,在汉字独有的特性中,还有哪些有待发现,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起作用的东西?这始终是我感兴趣的课题……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将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徐冰说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