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把名誉看得比命还重 | 王学圻专访

上观新闻  |  2021-10-22作者:吴桐

32岁那年,王学圻考上了空政话剧团。

那时候,他和濮存昕、李雪健是“龙套铁三角”,节目单里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演过“红军甲”,演过“匪兵乙”,后面写的都是“本团演员”四个字。有时候一句台词也没有,最出彩的只是一个背影。

一出戏,他们一人演四五个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倒是很会自我安慰:你看,主角才两套衣服,咱们多少套衣服,一二十套。有一回其中一人终于分到一句台词,三人琢磨半天,想着怎么更“抢镜”一点。

1984年,王学圻出演陈凯歌电影《黄土地》。第一个镜头,要一口气跑到半山腰上。没有对讲机,只能一遍一遍跑,让他缺氧头晕,心生放弃的念头。可是拍完跑下来,他看见凯歌和艺谋含着眼泪和每个人握手:“谢谢,谢谢你们!”“学圻,谢谢你!”他当时就觉得这事儿太崇高了,还得继续拍。

《黄土地》以后,王学圻逐渐从舞台走向大银幕,在《大阅兵》《梅兰芳》《十月围城》《日照重庆》等电影中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角色,修炼成“老戏骨”。

拍《梅兰芳》的时候,“十三燕”这个角色被他当作演艺人生中最后一次机会。他到京剧名家李舒老先生家里拜师,从跑圆场、整云手、甩髯口开始,练了4个多月,了解梨园老前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人情世故。《梅兰芳》中的所有京剧戏份,都是他自己演的,第一个镜头,就拍了37遍。

“我们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名利的诱惑。只有热爱表演的演员,踏踏实实演戏,诚诚恳恳做人,塑造每个角色之前都会花时间去体验生活,懂了再演。有人说,演员走在大街上,在人群里不显眼,看不出来跟别人有什么区别,这才是好演员。一个好演员要在银幕上发光,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隐身’。对我来说,角色很复杂,但生活很简单。我14岁当兵,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这代人,把名誉看得比命还要重,无论从艺或做人,都讲究‘得体’,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当下。少诱惑就少苦恼。一辈子像我这么过,也挺好。”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