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0-22作者:白毅鹏

近日,“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在网上曝光的聊天记录中,父女二人因为生活费问题发生争执,父亲希望女儿节省开支,却并未得到女儿的理解认同,事后女儿还在一微信群内对父亲加以辱骂。随着事件发酵,她在其他社交平台控诉父母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不妥当的行为,也被网友“扒”了出来。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多数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纠纷,都不是什么大事,不足以向外人言说。大多数情况下,关起门来化解纠纷、弥合分歧,是家庭矛盾最好的处理方式。然而,这对父女之间的纠纷不仅太过悖逆人伦常情,还频频被女儿发到网上,这才成了舆论热议的公共话题。面对成年女儿理直气壮向父亲要钱,不给就骂的表现,让不少网友看不下去,这既击中了舆论对“巨婴”现象的关注、也引发了对“原生家庭”之痛的相关讨论。

在舆论压力下,当事女生已经表示认识到了错误,对自己发布辱骂父亲的内容感到很后悔,现在也已与父亲和好。但在此之外,我们仍有必要追问,亲子关系走到势同水火、反目成仇的地步,究竟是在哪里出现的裂痕?

具体到这起事件之中,我们并不知道父女二人的争吵背后有怎样的背景。其情感矛盾和他们二十多年间的相处模式、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网上能找到的内容,只是两人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我们很难仅凭这些信息就对其中是非作出客观判断。但是,无数家庭教育案例表明,孩子的独立能力、消费观念和为人处事态度,是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正面熏陶的,而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时应着重加以关注的方面。

“原生家庭”的视角,一方面能帮助成年人审视其成长背景,针对成长过程中的缺憾,使自己摆脱过去的阴影,拥抱当下的幸福;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在为人父母时超越上一代人的局限,避免在教育下一代时重蹈覆辙。但是,无论家庭教育存在何种缺憾,子女一边拿着父母的钱,一边对其肆意辱骂,都是极不恰当的做法。某些极端过激的言行,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不是所有的代际矛盾,都应归咎于“原生家庭”的责任。一方面,为人子女者也有基本的道德义务需要承担,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才是真正的问题症结。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家庭生活中的摩擦、困顿和迷茫在所难免。唯一能确定的是,为人父母要努力完善自我,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来自家庭的“赋能”,也要在接受学校或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和养成自己的人格。

面对“原生家庭”的不堪,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和过往岁月和解,让自己突破心中的屏障,走出心理创伤,是面临家庭问题的年轻人最应思考的问题。一味放大“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甚至有意让自己陷在这套叙事之中,让过往的痛苦无限循环,既不利于家庭关系,也可能毁掉自己的生活。把一切问题都归结成父母和家庭的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鼓起勇气面对生活,与家人平等沟通,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责任编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