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年轻人都不会爱了?恋爱课开一个火一个

澎湃新闻  |  2021-10-21作者:李勤余

在热搜榜上看到“武大同学翻窗也要去听恋爱心理课”的消息时,第一感觉就是,又来了?

华东师范大学有“婚姻与爱情”,郑州师范学院有“爱情心理学”,天津大学有“恋爱学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有“校园恋爱公开课”……近年来,常常在网络上看到高校开设恋爱相关课程的新闻,且这些课程几乎是开一个火一个。抢课堪比抢车票、课堂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成了常规操作。

武汉大学恋爱课爆火!“窗户上都挂满了人”。 武汉大学官微图

这些年轻人为何如此热衷于上“恋爱课”?这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谈恋爱,难道是能“学”的吗?那些专家、教授讲得再有理、再动人,也不能保证听课的同学能谈上一场恋爱;反过来,罗密欧与朱丽叶轰轰烈烈地相爱时,又懂什么“爱情理论”呢?也因此,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些课程都是无用的,最多是个噱头。

但不久前,梁永安教授在B站上开设的恋爱课里说,“在爱情面前,考虑一多,就杂草丛生”。想得越多,顾虑越多,自然也就不敢爱了。要解开心上的结,可不就得向外界求助?上一堂恋爱课,无疑是最便捷也最现实的解决方案。

不过,当代年轻人数不清的“顾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作家潘向黎说过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爱情最重要是运气,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有的人很幸福,纯粹是运气好。”她的意思是,从上学到工作,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发展的考验,这就挤压了爱情的空间。

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一多,男人女人用来谈恋爱的心理余地就变得小了。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年代,意味着随时要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变”。比方说,遇到一个要加班,一个因为工作派到外地甚至出国等,两个人一旦终止后还想继续,就会发现回不去了。收获幸福的“运气”,确实不是人人都有。

不确定性多了,就会不自觉地寻找依靠。恋爱课讲述的道理,来得正是时候。说是寻求安慰也好,心理按摩也罢,年轻人需要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仿佛学了恋爱课程之后,自己就真的离爱情越来越近了。

这仿佛就是当代爱情的隐喻:爱情本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感情迸发,然而现在对某些人来说,它似乎更像从外向内硬塞进来的生活指南。

逛一逛豆瓣、虎扑、知乎,这些大论坛上的爱情话题里头,谈的好像永远不是爱情。一眼望过去,全都是养育成本高不高啦,家庭背景是不是门当户对啦,彩礼到底给不给啦……就连有人问到异地恋带来的爱情烦恼时,最热的那条评论也永远是“劝分不劝合”。

现代社会有一种信息和刺激的过量,是对传统的人的经验结构和心理防范机制的毁灭性的打击和突破。当代人似乎都是“伤痕累累”的,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日复一日的突然打击。当代人又好像都很皮实,其实,这种皮实本身就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或者说,是外界刺激训练出来的麻木。

所以在面对爱情时,我们越来越容易变得“老成”“玩世不恭”“见怪不怪”,拿出各种时髦的说法、流行的概念来掩饰自己在爱情中的彷徨、无助。表面上看,这是现代人的傲慢,其实,这是现代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我,真的能够去爱别人吗?

爱情,可能就是对当代人精神状态最大的检测。就外部条件看,你能给我什么,我能给你什么;就内心感受看,我应该付出多少感情,你又该回报我什么。大家看对方,都是打了折扣,准备好退路的。怎样去选择,怎样去判断,怎样去坚持,这是对现代人最严峻的考验。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于是,总有人灰溜溜地退回内心世界,宣布“拒绝”爱情。但敢于面对挑战的,才是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武大教室外,有同学趴在窗户上,有同学踩在空调外机上,还有人干脆玩起了叠罗汉……这都形象地说明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这是掩饰不住、抑制不了的。但想去爱,不代表你有本事、有能力去爱。而这个本事和能力,又是谁也教不会你的,就算专家和老师们说得再好再对,也只能听听而已。

只有当你真正面对那个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考验和难关时,你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到底能不能爱,会不会爱?在这个过程中,没人帮得了你。跨过这道坎,年轻人才谈得上精神上真正的“成熟”“长大”。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