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得放下手机吗?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  2021-10-18作者:祁诗

最近,“是什么让你放下手机去读书”的话题引发公众热议。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试图论证“放下手机去读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但是,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似乎已然将手机与纸质书放在了天然对立的层面,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手机也可以获取知识已成为很多的常识,因此二者之间不必非要分个高低。某种程度上,这依旧是公共讨论中的一种话语陷阱。

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当然,出现这样的讨论,也反映出在公共层面的某种情绪——持续的快节奏生活下,使得人们想要逃离和规避这种节奏,进而衍生出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出现,便会引发共鸣。这是值得讨论的。

用“意义”对抗“虚无”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达,让很多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手机。因为稍纵即逝之间,就有可能与社会脱节,这使得人们必须时刻依赖手机这种介质,以求“自身不以落伍的形象展示于人”。

比如,以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就对最近出现的诸如“emo”等话语感到不解。不仅如此,包括此前的“yyds”“xswl”等网络用语,也曾一度感到不解,并耗时良久才搞清楚这些表达所要表述的意思。

这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性就是促进了大众话语权的下沉,以及让受众变得更具多样性,也因此,使得不同表达方式开始展现于舆论场之上。与此同时,多样化也会带来圈层文化,这种基于圈层文化的表达则带有一定的进入门槛。

但是,另一层面去看,这种越来越多样化的表达虽然有其存在的正当性,然而,其内核上所展现出的某种匮乏,依旧让很多人感到厌倦。

加之快节奏的生活与之形成对冲,进而让人感到疲倦,容易陷入到某种虚无之中。出于对这种虚无感的抵抗,舆论场上便会出现“放下手机选择阅读”的情绪。

这里要说明的是,“手机与纸质书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互联网上依旧有很多有具备知识性的内容在不断产出,我个人因为从事相关行业,所以也经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在推送他们的“深度产品”。

但在大众层面,这样的内容其实是并不能做到普及所有人,尤其是算法的“智能化推荐”会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刻意搜索,也很难获得专业性的知识。

当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互联网产品所生产的内容和“碎片化阅读”时,就会产生某种内心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会促使人们进行“断舍离”,而很多人也需要纸质书上的系统性总结来进行抵抗和消解。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都经历过书籍匮乏的年代,也因此,对于纸质书的渴求事实上形成了某种类似于“饥饿记忆”的感官体验,人们对读纸质书依旧有一种“朝圣”的心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某种“意义”,以对抗内心所产生的虚无感。这是此类话题频频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针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也有着生存的焦虑在背后催动。毕竟,对大部分人而言,手机上芜杂的信息很难带来知识性的提升,人们难以分辨这些信息的有效性,也因此让很多人觉得很难促进人在知识层面上的提升。

对普通人而言,生存的焦虑还是大于一切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用有限的时间获取知识性的提升,就是为自身打造最大的“确定性”,这也是另一种“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上海中心朵云书院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信息就像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桩子和石头,而知识就像盖房子,你要仔细地把这些凌乱的桩子和石头按照正确的顺序摆放好才行”。

用这个比喻去看,或许也可以揭示一部分人选择放下手机去读书的心理,人们需要某种“知识性”的内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信息和娱乐性的获取”。

也因此,在信息、娱乐充盈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如何获取”,而是“如何做减法”,把自己的时间从海量的信息中抽离出来,将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

当然,还是前面那个观点:利用手机也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另一层面去看,相比手机上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印刷品代表着某种确定性,人们出于对印刷品的信任,为其赋予了某种确定性的意义。

虽说现实中印刷品也有很多“文化垃圾”,但相较而言,其生产过程上没有那么随意,也经过了多重流程上的编校,权威性更强一些。人们出于传统观念上对印刷品质量的信任,便会认为放下手机去读纸质书是一种相对良好的选择。

说到底,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是因为人们想获取“知识”,而玩手机是为了娱乐或者获取信息,因此很容易将二者对立起来。但要明晰的是,不管是“手机和纸质书”,还是“娱乐与知识”都并非二元对立的,毕竟一个追求新事物、有欢声笑语的社会,才是正常的,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保持阅读的体验非常重要

事实上,对我个人而言,保持读书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不仅仅是针对于生活的一种装饰和知识性的获取。

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以手机阅读为主,但在闲暇之余,还是比较享受在纸质书上做标注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使然,也是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就像前面提到的,经历过书籍匮乏的年代,因此对纸质书便有一种特别的珍视。

由于家乡地处偏远,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书比较少。本村(自然村)里只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这三个年级的所有学生、所有课程都是一位老师在教授,与老师的稀缺相对应的,自然是教材的稀缺,依稀记得曾有过两三个人共用一本教材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课外书更不用想。

要上三年级的时候,需要翻好几个山头走小路去行政村上学,行政村的学校里才有一个小的图书室,偶尔图书室难得开放,才能借阅一些课外书籍,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便是在那时候才接触到的。

这样的成长经历,自然会让人对纸质书倍加珍视,也是我现在依旧享受纸质书阅读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工作越来越繁忙,不可否认的是,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逐渐缩短,更多时候,还是以手机阅读为主。不过,随着工作以来频繁使用手机和电脑导致的键盘手,最近对纸质书的青睐又逐渐多了一些。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