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名校硕博争相入职中小学不值得热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0-16作者:孙悦

10月9日,一则有关“教师热”的新闻引发网民热议:在深圳“四大校”(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的教师岗面试中,生物学进入面试的有7人,其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部分网民认为名校硕博士弃专业降维应聘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纯属人才浪费,也会带来严重的“人才内卷”;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硕博士也需要优质生活,只要待遇到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近几年,有关名校硕博研究生争当中小学老师或应聘基层公务员岗位的新闻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实力雄厚的中小学开出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的事儿屡见不鲜。如深圳中学帮助教师解决深圳市户口、事业编制和住房等问题,有的开出几十万的年薪,广东实验中学教师平均年收入不低于25万元,即使是应届毕业生,其平均年收入也不低于22万元,而一些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从讲师干起,起始收入只有5000-6000元。而且中小学教学工作虽然辛苦,但科研压力远远小于高校。在高校做清贫的科研青椒,还是选择高收入大城市的中小学?做这个现实的选择题对一些人来说其实并不难。

中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改革计划的不断推进,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吸纳更多更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名校硕博士的加入不仅优化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也能够以更深厚的学识、更开阔的视野来引领学生发展,这也是推进国内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

不过,名校博士硕士争相入职中小学的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吸引人才除了优厚的经济待遇,还有大城市子女教育、眼界、工作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便利条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没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大城市中小学高薪吸引博士硕士人才,导致大城市人才虹吸效应愈发显著,而一些城镇、乡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乏力,甚至面临优秀人才流失的尴尬境地。

教育领域“均衡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一环。如何进一步弥补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培计划”“优师计划”等多项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硕博士争当大城市中小学教师的趋势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当地教师工资待遇,完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和发展渠道显得更加紧迫。

术业有专攻,博士培养的方向本是研究型人才,但他们能否在中小学更好地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提升课堂魅力有待考察。硕博士高薪入职中小学只是开始,学校怎样留住、用好高学历人才都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应把好招聘关卡,引进合适的高学历人才,而不是招聘学历高但教学能力不足的“神仙”装点门面;博士教师则需要踏踏实实投身基础教育,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把任职中小学当作落户和跳槽的踏板。

教育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基石。名校硕博争当中小学教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必热捧。相反,社会更应该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和高学历人才在中小学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等问题。

责任编辑:王俊秀,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