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永远放在第一位”

兰州大学  |  2021-10-13







初见韩俭老师时他正在电脑前准备材料,几样简单的家具和办公用品摆满了那间不大的办公室,在这里他工作了近30年,当初年轻生涩、会因为要给学生上课而紧张的新人如今已蜕变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谈起这份从事了多年的工作,他一直认为自己只是讲台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做了一名普通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老师也是学出来的


1993年,韩俭毕业后到基础医学院参加工作,天生就喜爱老师这份职业的他无比期待未来的工作。刚开始,新人是不能直接站上讲台的,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怎么当老师也是要跟着好好学的”。韩俭首先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高师培训,集中6-8周时间和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之后便在学院教研室学习前辈们的上课经验。听着他们上课的方式方法、到课堂上去感受氛围,韩俭才明白,上好一堂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节课,不是照着课本把知识读给同学们听,教学环节如何安排、重点内容的把控、经典案例的引用、怎么和学生良好互动……这都是学问!”就这样,韩俭在教研室学习一年,到第二年春季学期才正式走上讲台。

“1994年先教的是大二两个班的实验课,后来通过教研室的考核后到1995年春天才开始上理论课”,对于自己登上讲台的时间,韩俭记得十分清楚,讲到第一次上讲台,更是记忆犹新。“那可是高度重视啊,特别紧张,前一天都睡不着觉,反复设计准备开课讲话、教案和板书。”

时隔多年,上课要讲述的内容如今早已深深地刻在大脑中了,但韩俭觉得,作为老师,学习是不能停的,“刚开始那时候是手写板书,后来有了PPT,现在还有线上教学,这些教学设备都很好用,但是这些新生事物得及时学啊,不然的话你就跟不上现在学生的节奏。”韩俭说,为了更多的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帮助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得更完善,他正在学习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正所谓老师也是学出来的,而且学习是不能停的。而且正因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不断精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做学生认可的老师

多年来,韩俭一直承担着《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他说自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被学生认可的老师,“把学生永远放在第一位”。在他的教学理念中,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与学生互动,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三是时刻转换角色。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然后不断调整。”韩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互动不仅是课堂上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还要做到让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频共振,更要积极接受学生的反馈,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当学生没有反馈时,那就是哪个环节他们掌握的不好,这个时候老师要追着学生反馈,不能糊弄过去”。除了理论课,实验课是他与学生互动最多的地方,大家一起观察细菌的形态、培养细菌、做分离鉴定、再到杀灭细菌等各个环节,他每时每刻都会和学生们讨论交流,时刻观察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整个过程。

对自己的研究生,韩俭更是如此。学生的实验室就在他办公室隔壁,他总会随时到实验室看看同学们的研究进度,“‘今天进度到哪儿了?实验过程有困难吗?’每天我都过来这样问他们,他们的实验进行到哪一步了我清楚的很!”

对医学生来说,《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导入容易,但是学习内容比较细碎的课程,“这门课内容碎,要讲几十种细菌、几十种病毒,各种病原之间还具有相似性,讲一两种同学们还能分得清,讲多了同学们就乱了。”正因为如此,学生很容易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也是韩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韩俭一直在完善课堂内容,多加入一些课本外的内容,多用经典的例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恰当的案例来吸引学生”,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韩俭通过引入案例,既解释专业问题,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也会结合我国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精神、中国“糖丸”之父顾方舟的事迹等进行育人教育,让医学生们从课堂上就产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贵在坚持

随着教学上的不断积累,韩俭在病原微生物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也逐渐展开。一开始,韩俭主要从事幽门螺杆菌的相关研究,该细菌是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同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经被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

那时科研条件比较简单,而幽门螺杆菌只能在5%氧气、15%二氧化碳和80%氮气组成的气体环境中生长,为此他还专门到第三军医大学等实验室学习相关技术。虽然实验条件比较艰苦,但韩俭知道,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特别是甘肃省更是胃癌高发地。为此他在这个领域始终坚持多年,为甘肃省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致病做了许多的基础调查和研究。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人员发现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够通过药物被杀死的,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对相关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另一种情况就是形成了持留菌,它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为环境的变化引发细菌表型改变,其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目前还没有探明持留菌形成的确切机制,也没有有效的根除药物,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2009年前后,韩俭开始关注持留菌的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探索持留菌的形成机制,进而为持留菌的防控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无论是面对教学还是科研,韩俭认为难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贵在坚持,“好在我性格比较乐观,心态好!只要能吃苦耐劳,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韩俭笑着说。

无论是带领学生做社会实践,还是指导他们做一些科研项目,帮助他们走近医学科研的大门……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韩俭总是能够收获许多新的想法和知识,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他认为这是认可和激励,同时也是压力,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工作,努力成为同学们认可的老师。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他只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做着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