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参加者!集美师范校友吴国珍

集美大学  |  2021-10-13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今天的《百年党史 红色集大》 带您了解

从集美学校走出的

闽南革命先驱: 吴国珍


吴国珍是集美学校走出的早期革命家,也是闽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开创了闽南革命的新篇章。他参与创建了泉属第一个党支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惠安暴动”,创建了晋江、惠安、仙游边界的“三坪游击区”。

纵使被错划为右派,含冤入狱,生前未被平反,吴国珍也不曾放弃革命信念,他对子孙后代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我信仰的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我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


在风雨飘摇中萌生救国之志


集美学校曾培养了一批早期闽西南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和革命领袖人物:罗明、郭滴人、朱积垒、翁择生、谢景德、罗扬才、卢肇西、邱泮林,董云阁等,吴国珍是这批早期革命家之一。



幼年时期的吴国珍尝尽了人间疾苦。1901年10月,吴国珍出生于惠安县涂岭乡泗洲村,全村99户,吴姓单独一户,在那战乱的年代,军阀土匪恶霸横行,从吴国珍祖父两兄弟起,吴姓便饱受大姓欺凌,或死或伤,勉强度日。

在14岁时,吴国珍被迫辍学,步入社会从事耕田,劳作之余学习泥水工及木工。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吴国珍家族终于还清债务,兄弟也都长大成人并建染布坊,而他也得以重新追求自己的读书理想。

在目睹并亲身体验了封建余毒的可恶后,吴国珍在心里埋下了亟需变革的种子。1920年,二十岁的吴国珍如愿以偿考入了当时闽南的文化中心、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就读师范第十组理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集美学校师范部校舍



在革命摇篮中汲取红色力量



当时的集美学校是一片思想自由的沃土,民主氛围浓厚。在集美师范学校的五年里,吴国珍本已怀着探索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甚至国家命运的期望得到了满足,他求知若渴地吸收着革命思想的养分,诸如《前锋》杂志、《俄罗斯研究》杂志、《新青年》杂志、《寸铁》杂志以及《资本论》《唯物史观》《唯物辨证法》《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给了他勇气和信心,他和集美学校诸多优秀的学生一起,探寻着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

 

1925年12月集美学校师范部第七届教育参观团合影(第二排左二为吴国珍)





生活上,集美学校不但食宿全免,提供春秋校服,每月还给学生两元的零用钱,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革命家罗明曾感慨地说:“集美师范学校都是苦学生,我在广东没有能力读中学,就跑到集美读师范。”精神上,相似的生活经历让这些穷苦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一样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深恶痛绝,迫切改变民族、国家和自我的命运。

吴国珍在这里结识了终身革命伙伴,特别是一批闽籍进步青年,成了他毕业后参加和领导惠安革命运动最真诚、最可靠的同志,如陈伯达、罗扬才、谢景德、朱思、王德彰、吴敦仁等。




1923年集美师范第十组全体学生留别郑梦九先生合影(第二排左二为吴国珍)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孙中山先生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吴国珍在学校中听到这样的消息大受鼓舞,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革命团体。1925年5月,他参加学生自治会,发起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并在鼓浪屿的惠安厦门同乡会中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工人、海员等加入赤色工会,配合罢工、罢市、加薪、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后来许多人回惠安参加了震惊八闽的“惠安暴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帝国主义者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集美学校的师生积极响应规模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吴国珍先后参加了多次的集会、游行,并利用工人夜校,发动惠籍在厦门码头工人对日籍、英籍外轮货物的不予起卸,声援上海工人。

1925年12月,吴国珍在集美师范学校加入了共青团,在组织的领导下更加有力地投入到推翻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战斗中。


在革命斗争中践行入党初心


在集美师范学校毕业后,吴国珍选择了升读厦门大学预科,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因为当时的厦门大学是整个闽南,甚至福建红色革命的中心。1926年4月,在共产党员、同安人李松林介绍下,吴国珍在厦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厦大支部成立后发展的首批党员。

   


大革命时期厦门大学党支部党员一览表




1926年10月,厦门党/团组织指派惠安籍吴国珍、王德彰两位党员和共青团员柯联郑共三人返回惠安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战争,他们以“回乡宣传队”的身份组织农民互助会,发动减租减息活动,积极为国民革命军光复惠安做思想预热。1926年12月,吴国珍与集美学校的同学王德彰、吴敦仁等同志在惠安公学建立了泉属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3月26日,吴国珍与王德彰领导了惠安城暴动,后因受通缉,于5月下旬辗转到达汉口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的工作。

1927年7月下旬,吴国珍随陈文总、一清等同志在叶挺领导下由九江陆续往南昌集结,并于7月26日随叶挺部开进南昌城,以11军24师政治部宣传科一等秘书的身份进住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任总指挥部秘书,主要参与暴动前后的策划工作,并负责各种文件的收集和发放等工作。8月5日,南昌起义的部队按原订的计划退出南昌城,共产党员都跟随部队南下,吴国珍与陈伯达同志从南昌转回上海,根据组织安排,原定9月一同前往苏联学习的吴国珍因病住院,病愈后与当时福建省委组织部长谢景德接头,根据组织安排在家乡惠安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武装斗争。

1930年10月下旬,吴国珍服从组织安排,与陈平山、吴敦仁等同志坚持开辟了三坪游击区,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党的事业中勇担时代使命






“一个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吴国珍经常用列宁的这句话教育后代。他的一生坎坷,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1958年,因泗洲村兴建水库,吴国珍为了国家的需要,抛弃了祖祖辈辈奋斗积累的房屋、碾米厂等家业,带着孩子和族亲移民长泰。

在长泰,吴国珍不计个人得失,全心投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参与十里农场、活盘水库、十里村高排渠、积山村氨水池、田仔自然村引水渠道、移民安置点等建设,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他无私地给予人民群众帮助,担任农场扫盲读书班教员,指导生产队开展农具翻新修理和改进,指导群众修建房屋及木工活等,有力提升了生产队的工作效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吴家:兄弟八人四座大厝77间房.防御楼.碾米厂等


“爷爷教导我们,要永远跟党走,立足本岗,尽心尽责完成本职工作。”吴国珍的孙子吴信佳回忆。即使含冤入狱,不能参加组织生活,吴国珍也从未放弃对党的信仰,教育子孙后代永远跟党走,成为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被划为右派分配到农场干活时,吴国珍主动向农场领导交代自己右派的身份,但对于自己过去曾经为党、为人民贡献过的辉煌经历却只字不提。1979年至1984年,吴国珍全面平反,恢复政治名誉,他的生前遗愿得以完成。

厦门大学教授陈理珍,在吴国珍故居修缮竣工的庆典会上感动地说:“吴国珍是革命老前辈,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崇高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吴国珍的英灵永垂不朽!”



 



在今天的长泰县吴国珍故居,每逢节假日,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学习他的革命事迹。“故事里展现一个大革命时期就入党的共产党员的信仰追求、理想信念,尤其是困难和挫折面前吴国珍同志表现出‘我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凛然正气、铮铮铁骨,他拥有两袖清风、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力量的源泉。”长泰区委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林冠福表示:“我们坚信革命先驱吴国珍同志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一定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