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权威榜单揭晓,电子科大表现抢眼!

电子科技大学  |  2021-10-09

近日,2021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揭晓,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本科教育质量的前100所大学。我校本科教育质量被评为A+,位列榜单第18名,排名较2019年提升了15位。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是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大学排名,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研制并于2019年开始。课题组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陈骏教授领衔,协同十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具体负责和实施。


2021年课题组在新增德育为先、科教融合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评价数据库,对参与建设的高校进行综合计分和排序,将综合得分处于前100位的高校选入“百优榜”。根据排序结果进行登记分类,依次为A++类高校(前10名),A+类高校(第11-30名),A类高校(第31-50名),A-类高校(第51名-100名)。

2019年10月,学校召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会议


近年来,学校推进系统性工程教育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改革,成体系的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落实在培养方案。2019年以来,学校多次受邀在全国系统性宣介《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学校新工科教育成果受到主管部门、高校同行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本科教育的影响力在全国得到不断提升。




到底什么是“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

电子科大又是如何推动

新工科教育改革落地生根的?

近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

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做法和经验

进行了深入报道



唤起好奇 激发潜能

新工科建设的“成电方案”落地生根


“手势体感迷宫”“益智训练桌上弹球”“手持防抖饭勺”……每学期,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各学院都会举办学生作品展,展出本科生项目式课程作业。展览现场,有趣又有科技含金量的作品吸引着参观者,学生们既是创作者,又是讲解员,自信满满地作介绍。



近年来,电子科大坚持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推进新工科建设,克服了传统工程教育重“教”轻“学”、知识素养失衡、培养模式单一等不足,构建起逐级挑战的新工科项目课程体系、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和优势集聚的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了贯通融合、迭代升级的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


全面落地:两大课程体系覆盖全体本科生

电子科大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引领,打造了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了覆盖各类课程、惠及全体学生的研究性、挑战性教学模式改革。


“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实现”是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项目式工程实践课程。该课程坚持“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的理念,引导学生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学习,最终完成多旋翼飞行器设计。


据了解,电子科大已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中建成了从“新生项目式课程”到“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的新工科

项目式课程体系,实现了“新生项目式课程”对大一工科学生的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学校建设了包含“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等六大模块的120余门核心通识课,每个专业还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等必修课。同时,学校积极拓展通识教育资源,以“成电讲坛”“成电舞台”等活动和校外优质慕课作为通识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加强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教学模式改革,把“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推动课堂革命和学习革命不断走向深入。


跨界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生态


跨界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2016年,电子科大就面向“互联网+”“智能+”融合发展趋势,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互联网+”复合型双学位培养计划,融合4个学科的6个专业,重构了所有核心课程。这种融合,顺应了大类培养趋势,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科技艺术节“超验植入—技术理性、数字密码与经验本能”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正在清水河校区众创空间实验艺术馆展览。


2019年,电子科大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首创了“新工科+新艺术”辅修专业“交互新媒体艺术”,培养面向未来、基础扎实且具有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工程师。


2020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位精英人才实验班开班。两校各30名2020级本科新生成为首届“实验班”成员,将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度过四年学习时光并获得双学位。


2020年,为服务国家在金融科技和区块链领域的战略需求,学校和西南财经大学携手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位精英人才实验班,构建了“新工科+新商科”跨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增设了集成线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12个战略性新兴工科专业,进一步完善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生态。



“学校已经切实打破了专业壁垒,搭建了工工交叉、理工结合、工文渗透、工艺联合的多类型交叉复合精英人才培养平台。”学校教务处处长黄廷祝说。


融通互补:形成优势集聚的“新工程教育共同体”


学科、学院和专业需要融合,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也急需打破。电子科大促进科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高水平科研、高端产学研“融通互补、成体系落地本科课程”的“新工程教育共同体”。


2019年6月,信通学院首届科研育人“卓越成长计划”班级开班。学校教务处与信通学院共同提出“卓越成长计划”,以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全校率先开展了“科研育人”的有益探索。


如何实现科教融合?学校在所有工科学院全面实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在未来信息技术及“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建立高水平科研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通的新工程教育模式。


目前,该计划由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20位杰出人才组织设计和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


该计划的实施,把“科研育人”成规模、成体系地推进到了第一课堂,同时鼓励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跨学科(工程)项目,并将跨学科(工程)项目贯穿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持续培养紧缺创新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与成都市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国际教育园区等,突破了资源和区域壁垒,集聚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电子科大的系统性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已经固化在培养方案当中。据统计,学校年均开设挑战性研究型项目式课程1900多门次,覆盖学生9.4万余人次。相关测评结果显示,新工科教育改革使本科生的学习体验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电子科大校长曾勇表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学校将加快改革与创新,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