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上大师生用一帧帧画面,将陆续离去的老战士们“留”了下来

上海大学  |  2021-10-08

编者按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在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的研究生导学团队,倡导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校园风气,传扬教学相长、团队共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特色导学文化。 为此,我们推出 “卓越导学团队” 栏目,带大家一同领略卓越导学团队的优秀事迹,向建党百年伟业献礼。

今天,我们要带您认识的,是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红色传承》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

《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由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晴川,新闻传播学院、上海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余江如老师领衔,主要从事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和研究,团队现有 导师3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30余名。 

该团队在王晴川、余江如等导师的带领下,不仅认真钻研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注重新闻传播学科的操作实践,包括纪录片的拍摄、采访、后期剪辑等专业技能,通过系统的纪录片生产与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新闻传播能力与实践创新技能。

《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的核心要旨是在促进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全能型人才。十年来,该导学团队成员主要致力于讲述在世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记述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讴歌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为后辈留下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



团队成立背景

2012年10月份,当时还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工作的王晴川老师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余江如老师一见如故。至今他仍记得,当时余江如说,全国在世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已为数不多。在世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等革命前辈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抢救性记录和发掘老战士所经历见证的革命故事,记述他们经历的峥嵘岁月,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是一件非常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

两位老师当即拍板展开合作,联手组建《红色传承》创新团队。他们认为,开展《红色传承》系列纪录片创作,不但能够很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述革命故事,还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落实立德树人。

在上海大学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10月起,王晴川、余江如两位老师整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和电影学科的师生力量,开展了以《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纪录片创作工程。



团队事迹

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  

从2012年到2021年,《红色传承》系列已创作完成100集电视纪录片,其中包括《长征的故事》系列、《新四军对日伪作战经典战例系列》《上海解放的故事》系列、《将士风采录系列》《新四军英烈的故事》系列等,并已经全部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视频点播平台,以《红色传承》为总题,分20期(批次)上线播出。其中,10集纪录片《长征的故事》等已经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及其相关成果已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安徽日报》《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等7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近十年来,《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各地。除了上海及周边省市地区,同学们还远赴福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地采访、拍摄和取景,积累了8000多分钟的采访素材和60多万字的采访资料。《红色传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行走的课堂”,切实把立德树人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2021年5月16日,《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在王晴川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成都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并荣获全国一等奖;2021年5月,王晴川、余江如老师领衔的《红色传承》创新团队还被评为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近十年来,王晴川教授联合余江如老师,还坚持给上海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课程。这门课程主要面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将《红色传承》纪录片创作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分成创作小组,划分时间节点,明确创作任务。从选题策划、解说词撰写、镜头拍摄、现场采访、后期剪辑、音响效果以及技术合成等方面,对学生们进行全面指导,使同学们很快就上手入门,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和规律。

传道授业 晓之以理 

两位老师经常带领学生们前往老战士家中进行采访,或是带领学生去外地进行拍摄采访,增强了学生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王晴川老师说:“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不只是选题,从采访思路、镜头的拍摄以及编辑的技巧等方面,只要和创作有关的环节,我们都会悉心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相互学习。同学们都很优秀,各有所长,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互学互鉴,成为多面手。”

此外,王晴川老师特别强调,红色题材纪录片故事的讲述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因此,他和余江如老师会对每一个创作细节反复推敲、认真修改,这不仅能够保证团队的作品能够最终完美呈现,对于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作品的质量,要让每个同学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余江如老师是开国少将余光茂将军之子,现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兼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作为将门之后,余江如也曾经在部队参军23年,对于军旅生涯非常熟悉。



团队成员采访到的老战士、革命前辈及其后代,大都由余江如老师推荐和联系。多年来,余江如与王晴川老师共同上好《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这门课,悉心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他经常站在历史的角度,为同学们指明创作方向,提供准确的修改意见。

学以致用 导之以行  

课堂上,王晴川老师经常从纪录片与传播学的角度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地提高学生们的理论素养。每次课程结束,他和余江如老师还指导学生们及时编辑和推出《课程简报》,把课堂上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精华部分归纳提炼出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成《课程简报》,让同学们进一步消化和理解课程内容。 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大大提升了采访、拍摄、编辑、配音、撰稿等艺术创作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薪火相传 动之以情  

王晴川老师说,“传承红色文化,发掘红色记忆,记述峥嵘岁月,讲述革命故事,对于教育后人,立德树人,在大学生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直接参与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教育和引领作用,让他们受益终生。新闻传播专业乃至人文社科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应该从“四史”学习教育中寻找鲜活素材和理论源泉。“课程思政”与党史学习教育完全可以在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找到很好的结合点。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应主动走出大学校园,扎根中国大地,与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有机结合起来。

《红色传承》纪录片创新团队,创作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作品可以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为实践课程思政提供生动创新样本。王晴川老师表示,“红色纪录片研究应该成为一门显学。红色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教育意义,一部好的纪录片能够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教育和影响。”



导师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回信中指出,“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并强调“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先进文化,这也应该是新闻传播专业学子的主动作为和自觉担当。我们要在创新实践中,汲取革命前辈的精神动力和榜样力量,进而转化成为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奉献青春才华的磅礴之力。希望同学们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发扬革命前辈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前辈优秀品质,锻炼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相信未来的青年“新闻人”

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讲述好红色故事

传承好红色精神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