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他是“人民教育家”

浙江大学  |  2021-10-04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高铭暄的故事。

“洪羊洞头一句话就是说,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为了国家,哪有过半日的闲空,意思是说都在工作。这句话比较符合我的心情,也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这一段我是喜欢的。”


从小爱唱京剧,25年全程参与《刑法典》起草工作,37年为国家培养60多位法学博士。他,就是浙江大学1947级法学专业校友、刑法学界泰斗、中共党员高铭暄。


90多岁高龄,仍然坚守三尺讲台,高先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学人才。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用法治保障人民的权利,培养法治人才,实现依法治国,更是他坚守了几十年不变的初心。 




出身法门 启蒙浙大



高铭暄的父亲曾历任杭州地方法院推事(即法官)和浙江高等法院审判员,其承担的审判工作主要侧重于刑法方面;家中的叔叔和哥哥也担任过法院书记官。高先生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笑称“ 自己就是生长在这个法门的弟子”。

出生在这样一个与法律有着不解之缘的书香门第,高铭暄从小就对法律充满着浓厚的兴趣。1947年秋,高中毕业的高铭暄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法学院录取,开始系统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大学期间,竺可桢老校长从武汉大学请来了法律系主任李浩培教授,担任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李浩培先生虽然主攻国际法,但其讲授的《刑法总论》分析细致、条理清晰、娓娓动听,使得青年高铭暄极受震撼,引起了他对于刑法学习强烈的兴趣。



高铭暄在浙大求学的老师李浩培教授


“李浩培是我的恩师,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学刑法也受到李浩培先生的影响。当时浙大法学院成立比较晚,没有请到刑法学教授,李先生就亲自给我上课。”2013年中秋,北京浙大校友会拜访先生时,高铭暄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师从李浩培在浙求学的故事,对恩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9月浙江大学法学院被迫停办,法学院的学生只能转系或者参加地方工作。为了支持高铭暄继续学习,李浩培院长将高铭暄举荐给了自己在东吴大学上学时的同学——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著名的国际法专家费青教授。费青教授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哥哥,他同意接收高铭暄。于是,青年高铭暄带着李浩培教授的介绍信与浙大法学院的成绩单,转学到北京大学法律系继续求学。


人生四一 起草《刑法》



1954年10月,研究生毕业后刚刚在人民大学执教一年的高铭暄暂停他的教学工作,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成为《刑法》起草小组的一员。在20多人的起草小组中,26岁的高铭暄是唯一真正出身刑法科班的工作人员。


“做的工作没有专门的分工,什么都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另外比如说开座谈会,也可以做做记录,也可以下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最重要的一样工作当然是参与起草条文。”


从1954年起草小组成立,3年里,起草小组就新中国第一部邢法草案先后撰写修改了22稿。


1957年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后,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却只得到了一块“停止”牌。


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结束,起草工作重新启动,刑法草案改到了33稿,但再次搁置。直到1978年10月,50岁的高铭暄重新回到起草小组,刑法典起草重启。又是200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刑法小组在原先33稿的基础上,又五易其稿。


1979年5月,第38稿的刑法典草稿获得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并提交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讨论审议。


1979年7月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中一排排的手齐刷刷地举起,接着放下,须臾,掌声在大会堂中激荡开来。兴奋到极点的高铭暄看了看手表,这是1979年7月1日下午4点05分,他将这个历史时刻永远定格在了心中。


25年的艰苦与曲折,高铭暄熬成了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起草工作的唯一一人。


三尺讲坛 海纳百川



研究生毕业后,高铭暄在人大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刑法学界很多人都能背诵高先生的个人信条。“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刑法典,还需要能够适用法律的刑法人才。66年来,先生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倾注给了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



91岁高龄的高铭暄,依然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奉献


几十年来,高铭暄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教过本科生,培养过硕士生、博士生,指导过博士后研究人员,还亲自为进修生、电大生、夜大生、高级法官班学员、高级检察官班学员授课。先生自豪地说:“我的学生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1984年,高铭暄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至今已经培养了博士生64人。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创始人之一,先生培养的学生也成为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指导学生有教无类,又注重因材施教,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弟子的特点、个性和兴趣。


面对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高先生坦言“如果说的有道理,我还是尊重人家自由的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真理越辩越明”。这般宽厚包容,恰恰体现了高铭暄“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


高铭暄重返浙大进行学术讲座


2008年11月12日下午3点,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曾宪梓楼104教室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而步履矫健的老人。当时高铭暄年逾八十,然而面色红润,声音徐缓平和,将改革开放三十年刑事立法的艰辛历程向浙大学子娓娓道来。


正是,春风化雨暖人心,名师传道展魅力!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