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做实基层监督 打牢治理根基

中青在线  |  2021-09-04作者:苟文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基层监督的“保驾护航”。不正之风和“微腐败”发生在群众身边,虽然犯案人员职务不高,涉案金额不大,有时只是收一条烟、蹭一顿饭、拿一两千块钱,但会影响惠民惠农政策的公平落实,群众感受极为强烈,所以,还需要在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上下狠劲、出真招、见实效,让不正之风和“微腐败”无处可藏。

统好力量是前提。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村(社区)监督力量不足、单兵作战的问题逐渐凸显,基层监督“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发”“频发”的根源之一。加强基层监督力量配备是顺势而为,要选优配强村(社区)纪委班子,依法推选纪委书记担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从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中选聘一批廉情监督员,加快构建高效完备的组织体系,只有把组织体系健全,才能发挥出基层监督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把好重点是关键。村(社区)监督人员有的是“新兵”,还有一部分是“熟脸”,不会履职、不愿履职的问题难以避免。方向清楚,才能干得明白,要树牢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三资”管理、“三务”公开、惠民惠农政策等下沉权力,全盘梳理、全面汇总,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让权力运行清单化、规范化。履职好不好、监督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还要聚焦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科学制定评价清单,评价结果严格与监督人员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挂钩”。

用好方法是保障。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面对基层监督的新形势、新情况,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靠传统方式开展监督,那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要为基层监督装上“智慧大脑”,搭建信息化监督平台,推动纪律、巡察等各项监督贯通融合,创新扫码评价、随手抓拍等监督方式,彻底打破传统监督的时间局限和空间障碍。对于收集的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全部纳入“台账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督促整改,确保整改一个问题、就规范一类问题、就完善系列制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监督关系着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根基,来不得半点形式和虚假,只有织密打牢基层监督的“笼子”,让权力不再任性、让服务没有距离,才能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王俊秀,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