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向老支书学习 进一步解锁“治村密码”

中青在线  |  2021-08-29作者:李艳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老支书是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行家里手,是与人民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他们常年扎根于基层、奉献于基层,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基层党员干部要以老支书为师,从老支书为民办实事的事迹中品悟乡村治理治理之道,多领会他们与群众打交道的艺术与方法,多跟随他们穿梭到田间地头,走街串巷,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锤炼过硬本领,进一步解锁“治村密码”。


学习他们的为民情怀,做到甘于奉献、乐于担当。情怀与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应有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三项指标”,情怀居于首位,因为有了情怀,才能更好地尽责、更好地担当。“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基层工作涉及面广,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要处理好非常考验党员干部的能力与素质。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党员干部须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砥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时刻坚定“一线”意识,瞄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多啃“硬骨头”、多涉“险滩”,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之中擦亮初心。


学习他们的巧匠之术,聚力疏通难点、打通堵点。有许多地方,乡村书记化身为干部群众的“讲师”,为广大干部和群众“传道解惑”,促使产业兴旺,带领乡村干部研究乡村致富、乡村治理等重要方面,针对痛点、难点、堵点,开一开“恳谈会”,聚一聚“坝坝会”,集思广益、对症下药,打通乡村治理各部位的“神经末梢”。“群众发动不起来,咱累死也干不好”“村里矛盾多,有合理的诉求,也有不合理的‘强求’”……处理棘手问题,要学习前辈经验,向老支书取取经,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聚焦尖锐矛盾、迫切需求,扑下身子、与群众达成一片,推动建立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高乡村治理强大合力。


学习他们的担当精神,投身治理前沿、实干苦干。“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责任在肩、使命在身,须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云南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老支书”带领乡亲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带动、文旅融合等方式,走出了乡村致富的新路子。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初心如磐、真抓实干”的优秀品质,立下“愚公志”,吹响振兴号角。要深入村庄,考察民情、收集民意,听民声、解民忧、疏民怨,以求真务实作风开展工作,少开“空头支票”、少吹“彩色泡泡”,把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民生工作做到实处,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旧貌换新颜”,让乡村生活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袁瑞,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