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6-18 10:15
作者:中国有故事工作室 张均斌 程思
新中国的“钱袋子”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税收下的定义。作为财政的重要支撑,税收伴随着中国革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甚至成为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我所在的北京税务博物馆,馆内珍藏的一张张税票、一份份通告、一本本小册子记录着这一切。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共产党人找到了最广阔的发展天地。当时主要是依靠战争缴获、打土豪来筹钱,由于这种不稳定的筹款政策,红军战士的战斗、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

“军队大了,地域宽了,就必须要用税收的办法筹措军费。”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税收政策的探索:废除国民党军阀的一切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制,明确了农业税、商业税、工业税三大征收税种,这些税收主张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让党和红军有了相对稳定的财力保证。

1941年—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经济、建立税制、保障供给,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每年依然缴纳公粮三四亿斤,刘伯承曾经感慨:“如果没有太行山老百姓吃糠咽菜,我们八路军只好去吃石头。”

回望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税务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保障供应、筹集经费奉献出了心血甚至生命。

马光信是安徽省泗县税务局的一名离休干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泗县成为支援前线的重要阵地,当时,马光信负责泗县黄圩乡的钱粮征收工作。

“当时的情况,粮食比金子、比银子还贵。当年财税工作(主要是)纳粮支前,老百姓听说给解放军、共产党送粮食,大家都很拥护,很同意,家家晒粮食,户户磨盘响。送了粮食,收过粮食之后,还得写个条子给人家,写你叫什么名字,送多少粮食,都给你写在上面。”

马光信不遗余力地宣传动员,黄圩乡老百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把家中吃的粮食、烧的柴草都献了出来,宁愿自己吃糠咽菜饿肚子。短短2个月时间,马光信就征集到了25万多斤粮食,近5万斤柴草。

粮草集中起来后,还面临着一个更为艰巨的问题——如何冒着危险及时将粮草运往前线。为了防止敌机轰炸,马光信带领运输团昼伏夜行,牛车、马车目标大,容易暴露,他就组织大家用手推车和人力背运。

“送粮期间,淮海战役已经入冬了,有的人穿单衣裳,有的人鞋刮坏了,(赤脚)从雪地里走。自己带的吃的干粮,没送到地方,粮食(干粮)吃光了,(饿得)肚子发响,头发晕。有些送粮食的,在送粮的路上,被冻死了,虽然冻死了,结果(但是)粮食还没有少

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根据地,可以娴熟地制定税收制度,她不仅获得了经济权利和财政自主,还在事实上完成了经济上的农村包围城市。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来时路,无数的税务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趟出了一条镌刻着光荣与梦想的大道,助力新中国的发展

责任编辑:任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