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中青校媒记者 李晶晶)“今天给大家带来关于六堡茶的故事,故事中一位少年和一位老人在海南岛博鳌相遇,他们的相遇、相处让六堡茶飘洋过海,成就了一条茶船古道。”5月21日,“国际茶日•大使品茶”活动现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茶文化学者、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将自己创作的话剧作品《南洋夜话》带到了活动现场,通过青年演绎讲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小时候的王旭烽生活在茶区,长大后曾长期供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样的经历让王旭烽用“从小便浸泡在茶水中”形容自己和茶之间的缘分。作为一名茶文化传播者,王旭烽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努力。2006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设立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是目前国内惟一的茶文化本科学院。王旭烽从建院之初便来到这里,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在王旭烽看来,茶文化学院培养的学生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向全球传播茶文化。“我希望茶文化学院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的学生,还要具备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积淀。”与此同时,王旭烽强调,茶文化学院不仅仅是教授茶文化相关知识,更要实践茶文化,注重茶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我很在乎它和社会的接轨。”相比知识学习,王旭烽更在意知识的转化,“学生毕业后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元的就业市场,王旭烽坦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追求,“有的学生喜欢茶叶的自然科学,就去做自然科学的工作;有的同学喜爱器具,选择从事紫砂壶拍卖的工作,我们要理解紫砂壶也和茶文化相关,他们都在实践茶文化的精神。”
除了茶文化知识的传播,王旭烽致力于讲好“茶故事”、弘扬“茶精神”。她以茶为主题的作品《茶人三部曲》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旭烽还在茶文化学院开设“茶文化艺术呈现”课程,目的在于将茶文化内在的精神戏剧化、舞台化,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领悟。数十年的积淀,让王旭烽对“茶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她看来,“精行俭德”四个字就是对“茶精神”最好的解读。这四个字出自中国茶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人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价值观、一种世界观。”这四个字也是王旭烽最希望传递给茶文化学院学生的一种价值观。
茶文化学院的精神品质与传承千年的茶文化不谋而合,在代代传承中,在耳濡目染中被人理解,“这种精神的感染如茶一般,润物细无声。”王旭烽坦言,茶文化学院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年茶文化使者,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记录、传承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学院正在为了让更多青年人了解、热爱、传承中国的茶文化而努力。
(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