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造高地崛起于“鱼米之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5-26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制图:李晗

    2月6日,湖南湘西,建设者在张吉怀高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东站项目现场施工作业。视觉中国供图

    2019年6月15日清晨,湖南省资兴市,渔夫划着小船穿行在小东江的晨雾中。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五一”前夕,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柳佳刚把目光投向了湖南省衡阳市。他师从于原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研究方向是移动云计算和移动智能终端计算。

    他颇有些出人意料地扎根在长沙160公里外的“三线城市”衡阳。与他同时,130余名博士分别与3所驻衡高校、9个市属事业单位、59家企业签订协议。

    ---------------

    多种因素叠加引才优势

    作为湖南省会副中心城市,衡阳市近年来加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衡阳市委、市政府将以往人才“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育留用”全链条,集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力量,打造了市校企三方合作引进高端人才的模式,即引进博士人事关系转入高校,在高校承担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挂职、兼职创新、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在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衡阳市委组织部部长胡绪阳介绍,引进博士的待遇,政府、高校、企业分别从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薪酬等方面提供支持。“来衡年薪最低不少于20万元,综合补贴最低不少于65万元,最高150万元。”

    为让人才有“归属感”,当地政府还提供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

    被吸引的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濮留洋决定签约南华大学。他表示,自己一直关注衡阳的发展,将与南华大学各附属医院在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无独有偶。截至2020年年底,长沙常住人口达到880万,一年净增加了近41万,其中近八成为青年。这一数据,无疑让长沙在众多省会城市风起云涌的“抢人大战”中占据优势。

    湖南睿图科技公司CEO周博文是奔赴长沙创业的博士之一。他刚注册公司后不久,就被长沙高新区“盯上”了。“先让我们去做一个路演,然后就要签合同,给20万元无偿补贴。当时我想,原来在上海也没这么好的事啊!”周博文说,公司成为“柳枝计划”一员后,不仅有各类待遇保障,风投机构也频频拜访,首轮融资很快完成。

    做过飞行器设计师的原丁,选择在长沙开拓新的事业,成立了湖南基石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无人机等军民融合的技术和项目。

    原丁谈起选择长沙的理由时表示,这里配套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是最大的吸引力,他相信“投资长沙就是投资未来”。他的公司在长沙已有200多名员工,其中硕士、博士约占26%。

    近几年,长沙相继出台“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科技创新1+4”等政策,围绕智能制造的产业转型方向,努力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对于青年而言,长沙每平方米万元出头的房价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形成了“洼地效应”。产业链、人才政策叠加较低的生活成本、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优势,吸引了许多科技人才来到湖南,为其注入产业转型的新力量。

    拆墙筑园,释放创新动力

    既不临海也不沿江,地处内陆的湖南,有“鱼米之乡”之誉。近年来,湖南省加快思想解放步伐,在科技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着力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让科技创新保持不竭动力。

    湖南世鑫新材料公司生产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制动盘与闸片,标志着国外企业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成为过去。

    自2017年7月落地湖南株洲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以来,世鑫新材高性能碳陶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涵盖轨道交通、汽车、军工等几大板块。

    世鑫新材创始人肖鹏称,成功离不开中南大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的支持。

    2000年3月,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中南大学出台《关于落实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其核心是两个70%: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时所获股份的70%给予对无形资产形成起直接作用的科研人员;结余的科研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股70%。

    高校蕴藏的智力资源被快速激活。无论是肖鹏研制的碳陶复合材料,还是黄伯云院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国际工程机械龙头之一的山河智能公司,其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中南大学科研体制的变革。如今,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已有150多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工商注册。

    位于湖南的另一所知名高校国防科大也是成果创新的宝库。2018年以来,长沙、株洲等城市主动对接国防科大等高校高精尖技术人才。为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长沙由20位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兼任22条产业链的“链长”,扶持产业链建设。

    在株洲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安防企业傲英科技技术总监陈小天博士告诉记者,公司团队相当一部分骨干都来自国防科大,目前3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80%以上。

    省城长沙,科研院所和市场孵化器仅一步之遥——这是近年湖南加速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带来的新气象。

    过去,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因没有围墙而出名。但没有物理区隔,并不意味着开放:有的科研成果往往束之高阁,有的企业寻求智力支持经常无门可入。2017年开始,在湖南省委部署下,长沙开始拆大学城内的“无形之墙”: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三大围墙”,建立政府引导、区校共建、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合作机制。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博士生刘理创办了湖南爱米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设计的全向移动AGV机器人可服务于仓储物流、货物转运等多个场景,从设计定型到三次优化调整,仅用了一年多。他说,自己在机器人学院得到了全方位培养。

    成立3年的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在自身尚未招生的情况下,从其他院系“招揽”真正对人工智能有兴趣、有想法的同学。为智能制造产业储备人才,是这个学院担负的使命。副院长黎福海表示,该学院将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集结在一起,通过导师、学长们的“传帮带”,让本科生也可以参与机器人项目。

    不远处,就是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这里攻技术,那里攻市场,迈几步就到了。”黎福海认为,这些尝试可以让科研与市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

    创新驱动,各类科企百花齐放

    湖南不仅有袁隆平的超级稻,还有驰名的超级计算、高铁制造、工程机械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投入的驱动:湖南实施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6.3%,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700亿元;实施100个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成为全国首批签约的4省份之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中部省份再升级。以长沙为例,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数量达到27个,总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市内291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已有464家成为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不只是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工程机械领域,长沙在3D打印、汽车、纺织、生物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全球和国内首台(套)产品。

    2020年4月,长沙比亚迪IGBT项目正式开工,设计年产25万片8英寸晶圆,投产后可以满足年装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需求。2020年7月,投资160亿元的长沙三安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在长沙高新区开工,该项目达产后将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并带动配套产业产值逾千亿元。

    湖南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工程机械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约占全国该行业四分之一。如何在新基建浪潮中继续保持领跑优势?

    2020年3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展会上,中联重科的操作员远隔1.2万公里自如地操控位于长沙的一台挖掘机,时延不过100毫秒,一时震惊全场。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常务副总袁野称,创立至今,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9740多件,知识产权成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他说,公司每一个事业部都在推进智能化的工作,不仅有无人驾驶的挖掘机械,也有搭载着激光雷达的清扫作业机器人。

    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巨无霸”形态的机器人不停运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入库,诸多环节大多由机器人完成,很少看到工人——智能制造在这里接近实现全覆盖。

    在不远处的湘江新区,一块1200多亩的测试区,拥有越野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等多达288个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环境。已有12家科研院所和腾讯、百度等10多家企业与该测试区达成战略合作。湖南还辟出百公里高速道路,建设无人重卡的试验场,成为国内唯一。

    据统计,2020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621家。全年,湖南共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368家,同比增长129%,增速居全国第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