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别让慈善捐款成了道德绑架

中青在线  |  2021-05-25作者:孟嘉多 王旭东

5月17日,湖南湘西某小学组织捐款活动,一名教师让未参加捐款的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排,并拍摄视频发到家长群里说“请家长支持一下”“一定要完成捐款任务”。视频引发网民广泛关注。5月20日,湘西永顺县教育局作出回应,表示确有此事,并对涉事教师、学校校长等相关人员给予处分。

对未捐款的学生拍照并公之于众,很难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而将视频发到家长群中,则是当众给家长施压。无独有偶,广东茂名区某学校一名家长患了重病,老师也是强迫学生捐款,并将不捐款的学生拍照发到家长群。即便老师是出于善意,但做法却成了道德绑架。

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规定向学生收费,不得强制要求或者设置条件要求学生及家长捐款捐物、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或者要求家长提供物质帮助、需支付费用的服务等。参与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而到了老师口中却成了一项“一定要完成捐款任务”。从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到学校再到老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自愿的捐款变了味道?

组织募捐活动本意是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可以让他们通过捐赠物品、参加志愿活动等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本来,自愿慈善捐款能让学生体会到爱的力量和付出后的成就感,但是直接捐钱的方式,学生多半只能向家长索要财物,成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捐款传声筒”,俨然变成一个旁观者,又能起到什么教育作用?此外,以钱来衡量慈善行为,使得一些教师“谁捐了钱,记不得;谁不捐钱,记得一清二楚”,还有一些学校搞捐款排名,“谁捐得多谁当班干部”等,既丧失了慈善原来的教育导向,也在学生之间形成攀比。

捐款的名目五花八门,更要警惕那些披着慈善外衣的活动。这次募捐由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发起,募集款项将全部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救助有特殊困难的师生以及开展“园丁之家”等公益慈善活动。毫无疑问,救助有特殊困难的师生是一项公益慈善活动,但奖励优秀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属于慈善活动范畴吗?这样的捐款活动有必要让学生参加吗?这还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小学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强制捐款”扭曲了学生对慈善的认识,甚至让学生萌生抵制慈善的想法。希望相关部门借此契机,大力整顿这种捐款行为,让德育回归德的初衷,让慈善回归善的本质。

责任编辑:王俊秀,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