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制度在同一张蓝图里协作与发展,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
珠江三角洲自古低山丘陵罗列,台地纵横,河流在这儿碰撞、激荡。40多年前,经济特区在这里发端,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篇章。如今,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锚定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大步前行。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两年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最终绘就,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迎来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一大批青年汇聚此地,扎根奋斗。
香港00后王一尧2020年大学毕业后就跨过了罗湖桥,加入了深圳一家演示和动画视频创作创意平台。80后谢智衡多年来一直在香港进行人工智能和医学应用研究,后来他选择深圳和东莞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桥头堡”,他说:“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和内地的广阔市场吸引了我。”一对年轻的“港夫广妻”决定用直播的方式向香港同胞介绍他们在内地的生活,“现在内地已经不一样了”,这位丈夫说。
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选择汇聚成一股潮流,它以不可逆转的姿态滚滚向前。这些年,珠江入海口,伶仃洋见证着这一段段个体命运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故事。
碰撞
从内地来香港发展5年后,做贸易生意的张军辉2008年选择“回流”,他再次回到惠州。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这样的速度也不曾受到很大影响,9.7%的增长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一骑绝尘。
同样是2008年,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谢智衡跨过了深圳河,选择到内地工作,他在上海一家做核磁共振系统的公司工作了6年。如今,他在大湾区创业,做医学机器人,“那时还没有大湾区协同的说法,但珠三角的产业协同已经很厉害了”。
协同的另一面是产业链的完备,以一台手术机器人的生产为例,它的界面和算法在香港完成,软件的产业化则是在深圳,东莞提供了所有的硬件设施,包括外壳和那些小小的螺丝钉。在广州可以实现整体医疗器械的临床测试和注册;在珠海,它能迅速被客户买走并投入临床应用。
“一个城市很难满足所有的需求,但是一个区域可以。”在谢智衡看来,大湾区的产业链非常集中完善,这加速了自己公司这些年的发展,过去研发周期一般为3-4年的手术机器人,在东莞,周期能缩短一半,“从我所在的行业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区域的协同效应是真实存在的”。
加速
放眼全球,湾区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以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创造了总量超过11万亿元的GDP,约占全国GDP的1/7。像一块海绵,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从全世界汲取着不断涌来的潮水。
根据旧金山湾区2019年的一项调查,46%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离开旧金山湾区,而2016年这一比例还只有34%。硅谷一家智库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搬离硅谷的居民超过4.4万人。众多创业公司纷纷向其他地方拓展,这一潮流甚至有个名字——“逃离硅谷”。
长期追踪创业趋势的非营利组织考夫曼基金试图追踪这些“原硅谷人”的去向,根据创业公司和新企业家的密度,他们发现,这些人流向了世界各地新的创新区域,比如凤凰城、伦敦,还有深圳——在一份报告中,他们指出“那里的科技圈生机勃勃”。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管理者正纷纷抛出橄榄枝,只为“留住人才”。为了吸引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措施,比如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不需再办就业许可证。深港融合逐渐加深后,仅2020年,前海管理局就安排了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港澳青年来到前海发展,提供就业创业、租房、交通等各方面的补贴。
这些年,张军辉的生意越做越大,对内地发展机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让他感慨不已:一切都在飞速向前。
张军辉观察到,在惠州,他周边的企业都在加速扩产,新的项目也在不断落地。
少数人的选择最终成了潮流。2020年,仅深圳前海,这股潮流携带着5164名香港籍人才顺势而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潮流仍在不断壮大。
认识
香港人余广滔在深圳创办了一家环保科技公司,他担忧香港年轻人对内地的发展不够了解。实际上,在起于大湾区的时代浪潮里,有人顺势前行,也有人在观望。
“勇敢走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此前,余广滔受邀录制了一部纪录片,在片子里,他向香港青年展示自己在内地创业的经历,“希望更多的香港青年走出来,看看这边的环境”,他期待两地的年轻人都能在湾区收获改革发展的红利。
年轻夫妻李剑禧、孙嘉晞则把他们眼中的内地搬进了直播间。因为丈夫是香港人、妻子是广州人,在直播间,他们被称为“港夫广妻”。这对夫妻试图通过直播的形式搭建两地相互了解的窗口。
李剑禧曾在香港从事金融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压力,半年时间,他的收入少了2/3,这对夫妻转而在广州寻求机会。
他们考察、讨论了许多创业的方向,最后选择了直播。李剑禧说,内地大部分东西都搬上了互联网,这比香港要便利很多,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我们用短视频的方式给他们看内地究竟是什么样”。
刚开始时,一场直播的观看人数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他们坚持了半年后,情况逐渐好了起来,“很多人开始对我们感兴趣”。
这对夫妻会带着镜头去“探店”,也会在各处景点前打卡,直播间的很多粉丝会留言“想过来看看,能不能带我们去玩”。
弹幕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是“震撼”,李剑禧说,他们很多人其实不了解内地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香港的年轻人是通过我们的镜头在重新认识内地”。
对于李剑禧前往广州创业,他身边亲友的态度各异,李剑禧却相当坚定,“通过我们的镜头,未来他们会相信我的选择”。
这些年轻人对大湾区的未来满怀信心与期待。虽然这里仍有许多短板与不足,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大湾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探路者,也是年轻人创业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