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关键

南方日报  |  2021-04-27

  ■陈联俊 张宝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历史方位作出的战略总判断。这一战略总判断包含两个子判断,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认清时与势,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是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

  如何认清时与势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不是一句仅仅鼓动人心的口号,而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决定的。

  人民民心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发展民生得民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发展趋势在我们一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有序、决策有效,成功领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为中国经济创造了良好发展趋势。

  公理正义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新型全球治理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乐见周边国家搭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不仅尊重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发挥沿线各国共同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维度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从根本上维护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广胸襟。

  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这与“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战略判断在内在逻辑上一脉相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以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多国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同遭阻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预计缩水13%至32%,萎缩幅度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水平,导致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我国出口遇阻在所难免。在此情况下,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更快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国内大循环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经济发展从快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中寻机是必然趋势。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契机,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等优势;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我们党在面对危机与挑战时的内生品质。

  创新是不竭动力。对一个大体量经济体来说,解决好动力问题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领先于世界的种种科技突破,为我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提出“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布局科学技术创新链,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关键工业技术、关键元器件、重要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关系国家核心需求的领域组织重点攻关;关注人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构建高品质生活健康体系,做好生命健康科技规划。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作者分别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和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