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经济日报  |  2021-04-21作者:刘经伟 齐兴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部署,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出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表明: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更加明晰,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资源能源约束力凸显;另一方面,内外部发展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原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在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上切实发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也要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同时,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还有更多、更高的需求。对此,我们要更好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路径,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实现这一目标,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关键一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重点是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就是在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首要的是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对此,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浸润人们的心灵,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提供有利条件。要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认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关键是打通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我们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生产方式能否实现“绿色化”,直接决定着绿色发展的成效。一方面,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以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消费上,应树立节约观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在出行上,要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量;等等。以需求侧的“绿色化”,不断推动供给侧的“绿色化”。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重点是加强制度保障。需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上下功夫,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大对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创新力度,增强绿色导向;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努力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等。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期待能够享有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源。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行动中,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人,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应当同向同行。下一阶段,需广泛开展全民行动,进一步激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进程,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协调配合,举全社会之力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