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狱中留下的《诀别》诗。邓恩铭16岁投身革命,1921年他与12位中共一大代表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1931年4月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
时光辗转百年,又是一个4月5日。百年前,他离开时,中国积贫积弱、战火纷飞。而今,中国已然挺直脊梁。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眼睛,都替他看到了他未曾见过却无比期盼的中国。一封家书,一份绵长的思念,这是邓恩铭的侄孙女邓庆梅写给大伯公的信。
亲爱的大伯公:
90年前的今天,您身负镣铐,慷慨赴死。您可知作为亲人,我们的内心何等悲怆,因为我们永远失去了您!但我们又是何等自豪,因为您是为祖国大义而死,为富强之中华而死。时光辗转百年,我多想让您亲眼看看您曾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我可以自豪地告诉您:今日中国,可平视世界。
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常听爷爷和叔叔伯伯们讲起您。他们说您是英雄,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何为英雄。只知道您16岁到山东求学,17岁领导学生运动,20岁参加中共一大,30岁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长大后,我看到了您留下的家书、诗词,才渐渐了解您、读懂您。
我敬佩您能冲破世俗樊篱,坚守内心追寻。我记得您曾给曾祖父写过一封信,在信里您写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致既如此已无可如何。”您是家中长子,从小又聪明好学,曾祖父对您寄予厚望,希望您可以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但您深感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不顾家人多次规劝,毅然决定告别家乡,探寻救国真理。为了不让您参加革命,家里终止了对您的经济援助。曾祖父多次写信催您回荔波老家完婚,想以此拖住您,但被您断然拒绝。您说,“儿主张既定,绝不更改。”直到牺牲,您也没结婚,也没有儿女,一心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
1925年,咱们荔波发生旱灾,家里要“揭不开锅”了。于是,大家想到了时任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您,希望您可以寄一些钱回来,帮助家里渡过灾年。可您说,“我从济南回青州就知道家里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老少少受点苦,实在是罪过。但是弟弟们要原谅我,我也只能谋个人温饱、无力顾家。”您虽然掌管党的许多经费,但自己一直生活清寒,每月组织发给的生活费也多被您用于接济困难的同志。您穿着简朴,春秋都穿着同一件灰白大褂。您为革命东奔西走,不惜以命相博,但是面对千里之外的父母还有弟妹,您心怀愧疚。
您广泛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1921年7月,您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的您只有20岁,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我们为您深感自豪。后来,您又举办工人夜校,向工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您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组织五卅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敌人对您恨之入骨,在您被捕入狱后,对您进行残酷的折磨。您不屈不挠,在狱中还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我无法想象,您在牺牲前遭受过怎样的痛苦和折磨,但我想,您如果看到咱们家乡荔波的沧桑巨变,一定会倍感欣慰。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黔桂边陲的荔波深受战乱纷扰,近百户县城民房在战火中被毁,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加快发展,但“偏远落后”“老少边穷”一度还是荔波的代名词。从1980年“两瑶”扶贫开始,到“八七”扶贫攻坚,县里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帮扶我们。走过了渴望温饱的艰苦岁月,实现经济由“黑”到“绿”的转型,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
大伯公,您知道吗?我们村也脱贫摘帽了,乡亲再也不受贫困之苦了。精品水果、中药材、旅游产业成为了村子里的支柱产业。这么多年了,我们从未忘记过您,村里在咱家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有5万多人来参观学习。村子里还走出了很多大学生,孩子们基本都能读完高中或者职中,不会像以前一样初中毕业就出去了,出路多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的贵州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开涵洞、建桥梁,一座座山、一条条峡谷连成了一条线。如果您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
最好的纪念,便是将您的这份精神时刻铭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由己而家,由家而国,护国便是守家。我们邓家的家训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已将这家训牢牢记在心里。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肩负起年轻人的责任。大伯公,您放心吧!
您的侄孙女:邓庆梅
2021年4月5日
不只是邓恩铭,在那个觉醒年代,一批批仁人志士追随革命先驱,抛家舍业、离妻别子,义无反顾地踏进了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历史洪流,并最终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聂荣臻在家书中写道:“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下抱负:“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字里行间流淌着共产党人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舍生取义的历史担当和坚定决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的鲜血从来就不会白流,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国,他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已然变成现实。
红烛泪,悲声起;黄花飞,扬忠魂,最好的纪念便是铭记。如今,山河已无恙,不屈的精神须铭记!那些流过血、拼过命的英雄更须铭记!正如一位青年网友在留言中写到的:“追寻先辈的红色足迹,我们替您好好建设这个您未曾见过却无比期盼的中国。中国的未来,就交给我们吧!”
盛世如斯,相信不仅如您所愿,更会超您所愿!
策划:杨月 李慧慧
记者:李慧慧 毛婉怡(实习)李可欣(实习)王雅婷(实习)彭邦源(实习)董雨佳(实习)王玉烨(实习)
设计:王少微(实习)郭鑫源(实习)徐天娇(实习)闵睿智(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报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