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老国企”沐春风焕生机“新新”向荣

中工网  |  2021-03-31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在龙江这片黑土地上,改革春风日新月异,春天的故事百花齐放。被周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就扎根在这片热土,在近70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改革”的脚步未曾停歇。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介绍情况

改革撬动活力 创造一重速度

“十三五”期间,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一重经历了起起伏伏,面对连续三年亏损,2016年中国一重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翻番,三年跨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改革就要思想解放,不破不立。找准“变”的靶向,突出立行立改、快速转“变”,坚持动真碰硬、不“变”思想就换人,“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从而实现干部职工精神思想格局持续提升。

“在用人机制上,要坚持按照市场规律,明确责权利,干得好就激励,干得不好就调整,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中国一重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介绍道,“通过‘三项制度’改革,我们压缩定员编制2355个,中层管理干部减少40%,撤销管理机构187个,总部机关精简至87人,打破了‘铁饭碗’,取消了‘大锅饭’”。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后,中国一重坚持“新思想”引领,将改革任务细化为8个重点、40项实施路径、85条具体措施,并进行三级挂表督战。其中,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实践市场化经营机制,仍然是改革的重点工作。

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装备组装测试

创新增强实力 打造一重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上走在前列。

中国一重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积极与国际一流创新企业对标,全面梳理企业科技创新短板清单,落地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端人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开发研制新产品421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75项,提供了500多万吨重大装备,中国一重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

生产车间

激励催生动力 培育一重人才

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一重坚持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一切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重视职工首创精神,为职工全面发展提供机会。

制定“五个通道”晋升机制,打通了技能人员与技术研发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党务人员五个晋升通道。通过“五个倾斜”激励机制,坚持薪酬分配向高技能、营销、高科技研发、苦险脏累差、高级管理五类人员倾斜,极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实施“四级+四类+五室+一赛”的“4451”基层创新体系,建立“五室”创新平台,持续开展“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每年拿出百万资金用于奖励急难险重任务攻关,奖金发在机床边、炉台上,近年来发放专项奖励近千万元。

目前,中国一重已实现人才职业有规划、发展有平台、晋升有通道,有效推进了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把企业整体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凝结成“同舟共济、责任共担、共建共享”共同体。

进入“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企业发展主旋律。“牢记‘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使命担当,做强做优做大中国一重”,刘明忠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把中国一重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创新动能强劲、安全保障有力、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突出、军民深度融合、地企协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

改革不停,未来可期。中国一重将秉承“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