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中国青年报  |  2021-03-22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图片由清华大学提供

在学人数4002万,毛入学率超50%……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大学生“零”的突破,当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当“大学生”不再是少数人的标签,真正思考大学的定位和意义的人越来越少。

    而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当如何成才”“什么才是好的大学老师”“大学应该教什么”“上大学应该学什么”等问题却屡屡成为网络热点。热烈的讨论正是因为背后存在痛点,而这些问题也急需作出改变。

    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头羊”之一,清华大学——这所即将迈入第110个年头的大学以“新”为题,拿出了一套高校改革的“清华方案”。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邱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也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然而,这一任务“挑战巨大、责任巨大”。

    “挑战大在于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应对全球化和其他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和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够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大学必须自觉找准育人目标、提升育人能力、完善育人体系,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责任。”邱勇说。

    邱勇表示,目前较为单一的培养模式还不能为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大量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教学观念、培养体系、培养环节等各方面还有一些不适应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曾任同治与光绪两任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有一副名联说得非常好: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也仿照说,‘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大学最让人敬重的就是她对育人的执着坚守和对卓越的持续追求。”邱勇谈到。

    回顾清华大学110年的发展历史,育人始终处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地位。那么,清华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上有何差别?

    邱勇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底色,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没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本科教育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多样成长。”

    “硕士生教育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硕士生教育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兼顾专业知识的深化、学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扩展、职业技能的训练,完善分类选拔、培养、评价的制度和机制,直接面向各个行业,更好服务国家。”邱勇说。

    在邱勇看来, “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体现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要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精神,引导博士生把对学术的热爱融入生命之中,把捍卫真理作为毕生的追求。要培养博士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博士生在学术上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自我要求。”

“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

    “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邱勇的这句话在网络上刷了屏。

    事实上,从2019年起,清华就在为学生拆掉论文“枷锁”而努力。2019年,学校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同时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明确了创新成果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完成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

    “2020年,没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因为论文发表数量没达到要求而不能申请学位。”邱勇表示,对数量没有要求,就意味着我们对论文质量要求必然提升。

    多年来,论文一直是大学里绕不开的话题。针对论文的问题,邱勇说:“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对学术发展和繁荣非常重要,是呈现创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于看重论文数量就必然导致学术功利化和学术浮躁。”邱勇强调:“大学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定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破五唯”后提出新的评价标准,从顶层为教育事业发展设立了教育评价“指挥棒”。《方案》指出,坚持破立结合:“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有“破”就要有“立”,打破旧规则后,大学如何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习。”

    “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价。”

    “评价不仅要看知识,更要重能力和素质。”

    “学生成绩评定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

    邱勇介绍,自2014年起,清华就已全面推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非易事。邱勇认为:“我们也可以看到,出于种种目的,目前社会上各种排名很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对办学治校、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格局和未来趋势有更为全面、深入、准确的认知和把握。”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大学排名。”邱勇说,“对外部的评价排名要淡然一点,对内部评价的导向作用则要高度重视。内部评价对大学自身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要真正让内部评价体现办学理念并产生正向指引。随着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清华在一些国际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同行的认可,但我们面对全体师生非常明确地表示,清华园没有也永远不会有‘排名指挥棒’”。

    邱勇说:“绝不能把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作为学术研究的目标,绝不能让学术套上名利的枷锁,而是要去追求真学问,做淡泊清明的真学者。”

“唯有创新,才有前进的动力”

    “创新是大学的硬实力,没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1999年,“国家创新体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今年的政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今年,清华大学也提出在未来建立“大学创新体系”。

    邱勇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于一所大学也是一样:唯有创新,才有前进的动力。

    2020年10月,在清华大学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的闭幕式上,邱勇一口气列出了当前学校科研创新面临的20个主要问题。学术生态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等位列其中。

    “加快提升清华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既是清华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迫切需求,更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破题,清华围绕8个专题开展研讨,其中包括学术生态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科发展规划与学科调整机制、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布局、重大创新平台与科研攻关团队建设、科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清华大学要发展和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就是要建立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邱勇解释。

    邱勇介绍,在“大学创新体系”中,学校将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分类运用不同激励机制,统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

    如今,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如何办好大学,作为校长,邱勇有自己的看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自信、更从容的清华要努力拓展办学新格局。邱勇说:“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协同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好地尊重和维护师生利益,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从容的清华将更有定力,坚定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静下心来做真正有长远意义的事情。”邱勇说。

责任编辑:原春琳,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