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念

生命成长无“小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3-14作者:张坤

    猝死的人越来越年轻,救命的黄金4分钟该怎么办?

    猝死离年轻人并不远。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但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用。如何操作AED?戳视频学起来吧……

    中青报年轻记者与两会有关的一个“短小”新闻视频,引起线上线下不小的关注。

    生命成长无小事,无“小案”。这个提案的委员呼吁,我国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率不到1%,抢救的窗口期只有4分钟-6分钟,大家特别是青年,要学习并运用好心肺复苏知识。

    几乎在记者发稿的同一时间,有一条相关新闻曝光:四川一位全国有名、救人无数的120急救专家,突遭心梗。医院接到求助,还以为他在搞演练抽查,这位专家一度自己指挥抢救“自己”直到心脏骤停,后来是医护人员将他抢救过来。“抢救我的都是我培训过的学生,感谢他们让我获得重生。”

    越来越多的急性心血管病症不期而至,不分年龄大小,甚至也不分是不是“医学专家”。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统计,我国有3.3亿心血管病病人,平均每4个人里面就有1个,猝死的威胁正在不断增加。

    心血管病的背后,除了有遗传原因,主要是身心不健康的综合体现,比如不良生活习惯、过度劳累疲惫、缺乏锻炼,特别是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生命的成长没有终点站,黄泉路上无老少——前不久遇到一位老友,惊闻不到而立之年的孩子几年前因心脏疾病猝死,痛心不已。我们都是“未来的老年、曾经的青年”,需要当好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学生,需要善待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善学善用每一个有益身心的知识技能。

    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一位学生给老师倒茶,发现茶杯上有个小小的缺口,歉意地说道:“老师,很抱歉,杯子有个缺口。”

    老师道:“缺口的地方如果不去看它,整个杯子就是完好的;茶杯再美好,不能用来喝茶,同样有缺点。每个人其实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最大程度展现身心的真善美,伸展美好的个性,则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能解渴。学习无边,掌握一技,便能得益。我们既要有欣赏茶杯的眼光,更要有善于品茶的胸襟;既要注重打造外在的形式,更要积淀内涵的厚重;既要有不断追求圆满的勇气,更要有包容化解缺憾的智慧。

    在诸如“猝死”的威胁面前,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是“病人”,也可能是疗愈自己乃至疗愈他人的“医生”。学习心肺复苏等自救知识,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一腔浩然之气,健全身心完善人格,都是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训练、磨砺。

    生命的成长是一门大学问,是一门让自己放心和安宁的学问,是一门自救然后救他的学问。

    也可以说,学习这门学问就是学做人,就是学一种向上向善的好活法。感谢、感恩生命成长中给我们启迪、帮助和智慧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批评过自己、“解剖”过自己、击毁过自己的人,他们不都是帮助疗愈身心的“医生”和老师吗?无非是用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发现、挽救。

    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能真正救得了自己,一时幸运的抢救复苏,并不能代替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自觉生命成长。正如四川这位著名急救专家所遇到的生命奇迹,得益于他多年呕心沥血地培训许多学生、抢救许多生命,在突发灾难时,还是“自己”救了自己!

    生命成长无“小案”,感恩感谢代表委员们的认真调研、建言献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种温暖的爱的环绕,也催发了年轻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奋力拼搏的信心和能量,让这些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重点”“特点”被全媒体点燃引爆。

    从关注点亮事实孤儿,到关注外卖小哥的社保;从关注预防猝死,到关注家长“咆哮式”育儿如何约束——为家庭教育立法;从关注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到关注“十四五”究竟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实际机遇;从关注893个学生有774个戴着眼镜,到关注鼓励大中小学开设学农实践课;从关注青春力量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到关注为青年就业和权益实实在在发声。

    一件件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提案议案,汇聚民智,血肉丰满,饱蘸深情,充满期待;一件件视觉性很强的融媒精品报道,集新闻性、深度性、体验性、交互性、服务性于一体,形神兼备,陪伴成长。

    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正在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聚焦重塑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新定位,上达天听站高端,中暖人心创精品,下接地气年轻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为党育人、服务全团,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始终都是我们不变的立身之本。

    不要老是抱怨自己为什么缺少爱和关心,而要自问:自己究竟为他人为社会付出了多少?

    不要老是嫉妒、责怪他人为什么得到更多,而要自问还有哪些缺憾与不足,自己真做得足够优秀了吗?

    离中央紧些更紧些,离青年近些更近些。我们离这个追求还有不少距离,但是正如一个正在自救的“病人”一样——只要我们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越是急青年之所急、想青年之所想,我们自己的各种毛病就越是更快更好地得到治愈,我们就越是能更加自信地担当文化使命、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一家媒体、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成长,都同样遵从着一个大写的“人”生命成长的规律,既能大里观小地自我革命、不断超越,又能小中见大地自我奋斗、自救救他。

张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