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一岁”上热搜,年轻人的健康如何管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3-07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杰

 如果从2021年开始改变,人们将在2025年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愈少的烟民、愈多的步行者和少油、少盐、少糖的食物选择。

5年后,人均预期寿命要比当下再提高一岁。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草案)中的全民健康许诺。

2015年到2019年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之后,很难再往上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疾病的低龄化、年轻人猝死等现象,从两会会场到网络空间,人们关心该如何实现人均预期“长一岁”的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影响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

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当天,“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上了热搜。“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网友讨论着新一年如何让自己更健康。

人均预期寿命是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三大核心指标之一,仰赖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卫生健康的发展。1978年出生的中国人比新中国成立时出生人口预期多活30年。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对人均寿命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感染性疾病科)首席专家蔡卫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8年全国婴儿死亡率6.1‰,“已经很低,可降空间不大,除了农村地区。”

由于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的得力措施,这场全球蔓延的传染病并未对预期寿命产生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相对于慢性病等,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低。

《美国科学院院报》公开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2020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整体缩短了1.13年,下降至如今的77.48岁。过去一年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超过了300万人。

 “美国预期寿命在上世纪60年代是70岁,经过半个多世纪,提高了七八岁,到了一定平台后,增长越来越难。”毛宗福说。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预期寿命几乎以每10年人均提高10岁的速度增长,“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增速变为每5年长一岁。“十三五”期间,中国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指标。”毛宗福谈到未来五年再长一岁时说。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指标,“寿命的延长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活得更长、更健康才是以人民至上。”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不止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事请

中国人家门口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越来越多,传染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疑难重症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1949年,有16种传染病危害着中国人的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近半数死于传染病。今天,传染病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已经很小,排名第一的艾滋病“在整体死亡人数里占比不重”,蔡卫平说,“导致死亡的更多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医疗机构的防病和控病职责,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我们未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的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五大方面,如果把疾控系统比作“神经”,那么医疗系统主要构成了“肌肉”和“骨骼”。

“要真正提高预期寿命,最关键的是‘防未病’,减少得病。”蔡卫平提过一个建议:将更多的成人疫苗纳入医保。目前的免费疫苗主要针对儿童,他观察到,乙肝在青少年群体里发病少,但成年后有所回升,原因可能是有高危行为和抗体水平降低,如果医保能报销补种疫苗,将降低乙肝的患病率。

再如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也可纳入医保报销。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提到,宫颈癌在偏僻、人员分散的地方发病率高,这些地区的人更需要接种宫颈癌疫苗,而当前接种的群体主要在城市。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包括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会资源分配等等,才能真正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王辰说。

 扶贫攻坚、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都会影响预期寿命。“要把可避免的死亡降到最低,”吴明说,“需要方方面面的综合措施。”

年轻人对预期寿命的提高贡献更大

国家在努力,每个人也要做好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9.17%,国家提出在2030年要达到30%。这是对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的监测。吴明认为,这个数字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疫情使大家的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减少吸烟、过度饮酒,加强锻炼,避免大吃大喝,不要熬夜等方面还需改善。”吴明说。

如今,“三高”越发普遍,“以前认为的富贵病,现在有钱没钱都会得。”蔡卫平说,近期有几位明星死于癌症,年轻人得恶性肿瘤的病例不时发生,这比老年人患病更减低预期寿命。

 “大家不要想着预期寿命提高,医疗要怎么做,更多不是医疗方面的问题。”蔡卫平反复强调了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不重视血脂高,最终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个人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主体,“年轻人不要自恃年轻,就超负荷去工作、玩”。青年猝死的新闻已经一次次敲响警钟。

未来社会的节奏将越来越快,蔡卫平认为,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外,也要舒缓年轻人的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大家可接受价格范围内的运动场所,开健身房可以给予优惠,不要搞得太商业化。”蔡卫平说,年轻人的医保账号里的钱很少动过,可否把这部分钱用来“买”健康——购买运动产品和办健身卡,“这个钱用在防病上,后续不必花更多钱去买药。”

蔡卫平笑着说,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最好不要用到医疗资源。

人类避免不了死亡,医生的工作是把“插队”去见上帝的人拉回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意味着“排队”的间隔宽了、“队伍”的速度慢了、“插队”的人也少了。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