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灿烂丨杨宋雨晨:面对世界,尽是温情

北京师范大学  |  2021-03-06



杨宋雨晨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8级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第37届会长,北京市红十字会探索人道法发展小组成员,北京市红会首都同伴教育活动北师大项目负责人,北京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引导志愿者,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捐献热线接线志愿者,海军总医院白血病儿童陪护志愿者。曾参加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青年领导力峰会。曾组织调研队伍调研北京、湖北两地抗疫志愿者,成果被人民日报转载,调研报告获评共青团中央“2020年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关注生命安全,增设AED只是起步


   2021年初,北师大校园新添了20台AED设备。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和一位来自文学院的学生有着密切关系。


   AED,又称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易操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可用于拯救心源性猝死患者,为心脏骤停的病人获得及时救治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大多数高校存在AED设备不足的情况。加入红会后,杨宋雨晨逐渐了解到急救相关知识,面对北师大AED不足的情况,她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2020年冬,她在校学生会和校研究生会权益部门的帮助下参与了“校领导接待日”活动。


   近年来, “城市地铁安装AED”“中国现有AED数量”……越来越多的AED相关社会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北师大红会也常年坚持举办急救培训课程,其中包括AED的使用教学。2020年末,校会权益部门向红会发出邀请,共同倡议“在校园增设AED设备”。他们开展前期调研、写方案、做PPT,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无数夜晚的努力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落为现实——校领导接待日上,校党委书记程建平现场联系落实了10台AED设备,而后又追加了10台。



   

AED安装完毕后,杨宋雨晨和许多热心的红会会员实地打卡了校园AED所在位置,将其做成长图发在朋友圈。AED位置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查询,他们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AED并且知道校园AED的具体位置。


   安装AED并不是结束,杨宋雨晨计划在未来开展更多关于AED使用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师生在危急时刻拥有保护身边人的能力。她说,AED安装成功后,一位老师在她的朋友圈评论区感慨再也不怕心脏不好了。她并不希望这些AED真的被用上,但有它们在,北师大师生安全增加了一道新防线。


校领导接待日




人道、博爱、奉献,从温情开始的志愿活动



   所有热爱红十字事业的人都坚守着“人道、博爱、奉献”的原则,回首杨宋雨晨的志愿事业,她时时刻刻都坚持着这样的信念。


   在刚加入红会的时候,杨宋雨晨和同伴一起前往海军总医院,作为志愿者陪伴患有白血病的孩子们玩耍。快要离开时,突然有位小朋友问了她的名字,然后将她的名字写在自己画的画上,将画送给了她。这个举动让杨宋雨晨深深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力量。她觉得,志愿服务是一件双向获得的事,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会给他人带来重要的影响,而志愿者本人也会在不经意间收获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这次经历让杨宋雨晨逐渐理解“人道、博爱、奉献”的意义,也让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孩子。她开始更多地了解血液知识,了解红会“三献”,逐渐成长为北京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引导志愿者,带领红会会员在北师大号召无偿献血。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北师大人了解无偿献血、主动无偿献血。2020年末,北京市血液中心注意到了这个积极献血的群体,他们为北师大颁发了特别贡献奖。




勇于担当,新冠疫情期间的志愿者责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宋雨晨主动申请,成为了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捐献接线志愿者,每天八小时守在电话前接听每一位捐献者的来电。


   那段时间里,杨宋雨晨耐心记录每一通来电,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二点才能交班。有一段时间,很多质疑武汉红会的人利用捐赠热线向普通志愿者发泄情绪。那时,志愿组组长常常会给志愿者们打电话问候,志愿者们也互相在群里打气,尽管有不理解的声音,但在杨宋雨晨看来,那段时光依然意义非凡并且充满温暖。


   一位老奶奶打来电话,她不愿透露姓名,只是说将她的物资捐给中国人,捐赠人一栏就填中国政府;湖南的一个少儿频道主动为湖北聋哑儿童捐赠物资,并表达了对疫情中特殊群体的关注。这些都让杨宋雨晨深深感受到人道主义的力量。她说:“红十字精神当中的人道,不仅仅是要关注人的生命健康,更要关注人是否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




换位思考,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探索人道法是杨宋雨晨志愿生涯中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在大多数人眼里,人道法多应用于战争,但实际上,人道主义精神是可以践行于日常生活中的。杨宋雨晨常常阅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文章,了解他们的人道主义行动,并通过日常交流和红会活动不断将相关知识传递出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人道主义,她还加入了北京市红十字会探索人道法发展小组,在其中负责科普宣传工作。


   人道主义精神让杨宋雨晨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非歧视和同理心。她说:“人道主义可以很大,它涉及到全人类;但是它也可以很小,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换位思考和互相尊重。”


   当被问及志愿工作这么多,会不会有压力时,杨宋雨晨笑着说:“志愿服务是令人快乐的事,做快乐的事怎么会感到压力呢?”在她看来,志愿和学习是互补的事。基于后疫情时代志愿组织管理方式和志愿者心理状况的研究需求,杨宋雨晨和北师大红会副会长王一帆成立了“红”鹄之志实践队,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对北京、湖北两地在疫情期间从事志愿服务的红会志愿者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关注于重大安全事件中志愿者的心理状况,探索志愿组织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疫情时代的志愿组织提供学术方向的支持。出色的调研成果让他们的作品被人民日报转载,调研报告获评共青团中央“2020年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守护爱心,成为一名温暖的“代理者”




   作为北师大红会学生分会会长,杨宋雨晨认为自己更多时候是一名代理者,而非管理者。一个志愿团队如果有共同认同的精神理念,其团队成员自然会发自内心地贡献力量。杨宋雨晨认为,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非常可贵的,她只需要考虑如何将其落实到合适的地方。她非常喜欢这样因共同理念而天生具有凝聚力的温暖团体,每个人都像家人一样,工作的时候都是开开心心的。


   从18年至今,三届会长的苦心经营让曾经陷入低潮的北师大红会重新拥有了生机和活力。急救培训中心的培训活动长期供不应求,防灾减灾中心制作了中国第一款防灾主题的橙光游戏并获得签约邀请,献血与人道推广中心长期组织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中心与社区合作发展“夕阳在晨”,新媒体中心制作“红薯”文创和表情包,运营中心组织骨干班活动……活动创新和理念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会员对红会产生归属感,也让越来越多的师生注意到北师大红会的存在。从之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很多同学在社交平台主动询问红会活动,北师大红会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获得了更多认可。对此,杨宋雨晨说:“我觉得只要我们一直坚持理念,坚持为每一个活动负责,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期待我们的未来。”




以己为帆,传递志愿者精神




   在成为十佳志愿者后,杨宋雨晨受邀做了一期播客,讲述她的志愿故事和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她觉得这是她成为十佳志愿者后肩负的一份新责任。她希望分享自己把志愿服务融入生活的生活方式,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利用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


   杨宋雨晨一直记得第35届会长徐若菲的一句话:“加入红会,了解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然后践行这些理念,它真的会把你变成一个非常温情的人”。这是杨宋雨晨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让她在志愿路上不断向前的力量。对杨宋雨晨来说,红十字精神不断感染着她,让她在面对世界时尽是温情。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