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代表通道”揭开脱贫攻坚幕后故事

中国青年报  |  2021-03-06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胡春艳

    在3月5日开启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医疗救援故事。

    2020年夏天,在位于贵州深山大窝凼的“中国天眼”,一位驻地专家被毒蛇咬伤,突发急性肝肾功能损伤和溶血。“中国天眼”医疗救援组立即启用救援直升机,迅速赶到基地,一边在机上进行救治,一边以最快速度到达三甲综合医院。

    通过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等多学科治疗,专家很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后,专家把那次与死神较量的救治行动形容为“FAST”速度。

    医疗服务能力也惠及了贵州深山中的普通群众。在“代表通道”上,查艳提到了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金钟镇新营村的一个案例。

    2020年3月,当地一位孕妇面临生产并突发紧急状况,她的家距离市级医院有170多公里。当地启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仅用39分钟就将孕妇送达手术室。“而在过去,从她的家乡到达市级医院,需要花一天多的时间。”查艳说。

    谈到贵州省建立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查艳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她说,今天的贵州,已经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也实现了省市县乡4级远程医疗系统的全覆盖。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也不断完善,力保山里的老百姓不仅能看得上病,还能看得好病。

    今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看来,全面胜利的背后,是她的一个个学生命运的改变。

    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唱的就是孔庆菊的家乡海北。她说,之所以遥远,是因为它过去封闭落后。

    她记得,多年前自己的一位学生,有一天突然跟她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孔庆菊非常吃惊,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病逝欠了外债,母亲又没有工作,还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实在撑不下去了。

    在孔庆菊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终于留在了学校。

    作为教师,孔庆菊说,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如何发展教育,帮助群众脱贫,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教师的责任所在。她介绍说,2018年以来,门源县已劝返失辍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正值中国刚刚宣布消除绝对贫困之际,脱贫攻坚因此成了首场“代表通道”上多位代表的共鸣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说,去年内蒙古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产业扶贫,也凝结着全区1.6万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

    郭艳玲说,农技人员既是科技人员,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泥腿子”。正是大家的艰苦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为农牧民、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郭艳玲说。

    作为医生的查艳说,2020年,贵州省的孕产妇死亡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距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进步了。“挽救了生命,赢得了未来。”

    她在“代表通道”上发出了邀请,希望大家到贵州看一看、走一走,“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好花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