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你帮爷爷点赞没得?

中青校媒(福建)  |  2021-03-05

2015年北京时装周上的三秒钟,王德顺火了,那时,他80岁。


这位地地道道的沈阳人,24岁成为话剧演员;44岁开始学英语;57岁创作全新艺术形式“活雕塑”;70岁开始练腹肌,79岁走上T台……


经常有人惊叹说:“这真的是一位80岁的老人吗?也太传奇了!”


但王德顺的传奇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他始终坚持这样“新潮”的生活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和长短。”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老人或许只是“我们以为的”,他们的“老”或许只体现在7、8、9比1、2、3大。



“外婆,这就是我喜欢的那个他…… ”



“虽然我们相差50岁,半个世纪的距离,但我们依然可以脚挨着脚聊这个世界。”

——夏橙


“外婆,他很温柔还会打篮球,笑起来的时候特别好看,有两个小小的酒窝……”


“听你的描述,他有点像你经常念叨的易烊千玺?”


夏橙总是喜欢这样和外婆聊天,躺在床上,和外婆脚挨着脚。在夏橙的描述里,她的外婆刘奶奶是一个特别包容的人。夏橙可以和她聊她喜欢的那个男生,那道她不会解的数学题,新闻上那个见义勇为的年轻人…… 


2015年,当时65岁的刘奶奶正式退休,离开了她工作几十年的会计岗位,完全回归家庭。和每一个退休后的“奶奶”一样过着买菜、遛狗的悠闲生活。但不同的是,刘奶奶依旧走在时尚最前沿,买菜要用支付宝、购物要用淘宝,喜欢和夏橙一起用“face u”拍好看的照片。

夏橙说:“如果说我有什么让大家特别羡慕的,那便是我的童年被记录的非常完整”。从夏橙三四岁的时候,刘奶奶每年都会把有关夏橙的图片和视频保存好,然后上传到百度网盘。如今夏橙在福建师范大学读大二,回外婆家的次数就更少了,但刘奶奶依旧会用相机记录下外孙女的一点一滴。打开刘奶奶制作的动感相册,空气里弥漫着的都是粉红色的泡泡,夏橙一张张可爱的图片和温和舒缓的背景音乐搭配,温暖治愈极了。


除了思想开放包容、会使用智能手机外,刘奶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她那亲切和蔼的笑声和坚持学习进步的毅力。今年,已经70岁的刘奶奶专门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厨艺,她说:“七十岁只是个数字,这并不妨碍学习和进步。”


正如一部讲述老人故事的纪录片——《不老骑士》中的一位爷爷所说:“我们能做的就尽量去做,我们要尽可能让生命更深,不断挑战,过了80岁,挑战90岁。”


“我小,摔不疼”



“奶奶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直生活在四川,陪我在小镇长大,为我做了十几年的饭,她说她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好好读书,还有好想拥有那支三毛钱的笔……”

                        ——周周


下雨天,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七十岁的李奶奶弓着背用大背篓背着周周去上学,稀溜溜的泥巴路上,留下了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奶奶,你慢慢走,不要摔倒了哈,我摔倒了莫得事,我小摔不疼。”这是八岁的周周对当时近七十岁的奶奶说的话。多年过去,这句话,李奶奶直到现在依然记得,每每想到,总会湿了眼眶。


小时候的周周体弱多病,几乎从未断药,印象里8岁的周周看起来更像是个4、5岁的小孩。李奶奶十分心疼,加上去学校的路曲折漫长,还有一段又长又陡长满了青苔的石阶,于是,李奶奶一直用大背篓背着周周去上学。李奶奶说:“她那么小就知道心疼我了,别人都嫌我们家全是女娃,但是把她养大,我觉得比养十个男娃都强!”

2019年,周周考上了苏州的大学,李奶奶便回到老家,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每天种种小菜,养养鸡,喂喂鸭。从四川到苏州,1875公里,李奶奶对于孙女周周的思念与她离家的距离成正比。12年的求学之路,李奶奶一直陪伴着周周,突然的离开,这让李奶奶有点不适,其实远在苏州的周周也同样思念着四川的奶奶。“周周一直非常懂事,总是隔一天就来电话,让我要多吃好吃的,还会和我说她在学校的事哩!”说到这,李奶奶开心地笑了。


虽然李奶奶已经80多岁,但是却一直对现代科技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是感叹“哇,现在的人脑好聪明哟”,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闹过“乌龙”。周周记得,有一次,李奶奶不小心把电话打到自己以前的班主任那,等电话那头“喂”的一声响起,李奶奶又慌慌张张地挂掉。事后,怕周周责备,等她放学后主动“上报”,还还一脸委屈地等候孙女周周“发落”。但李奶奶不知道的是,周周一直视她为骄傲。

周周总是说:“好幸运,我能成为奶奶的孙女。”


“感觉我落伍了”



“这个世界太快,搭建给我们的舞台却太少。我一直想参与,想要看到自己的精彩……”

                      ——福奶奶  


邻居福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就感受到“不适”“不便”“不知”,她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没有智能手机,只有一部破旧的“诺基亚”老人机。今年过年,疫情好转,一家人在除夕夜一起过年,福奶奶又愁起来了,她说自己的孙子外孙女都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发送祝福,晚辈们不再和自己唠嗑,也不陪自己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守岁,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福奶奶总是苦恼跟不上年轻人的想法,他们热热闹闹的总是显得自己“很多余”。


这些经历不是故事不是诗,而是时刻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细心观察,我们会注意到疫情刚开始,一些老人由于不会使用手机,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码,“不敢出门”成为了这些老人的“通病”;去菜市场买菜,商户将二维码摆在前方,却默默的掏出硬币和纸币……我们可能常常会听到身边的老人感慨:“感觉我落伍了!” 

像福奶奶这样“没有追上科技时代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缺失表达自己的机会,不知道说什么,融入不了“新潮”对话。他们的生活的状态受到冲击,生活淡如水,无波澜,没有被家人看见,也没有得到认可,“被遗忘”是最大的生活感受。


老年人年龄大了,需要外界的力量的帮助才能平衡好自己与网络科技的距离。既尽力不落伍,也不沉醉在其中,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融入新时代大家庭。常回家看看的时候,可以教家里的老人正确地使用手机、和他们一起分享最近的趣事;开学后去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和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多交流宣传一些正确的信息,让他们不要再被蒙蔽双眼。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关注更多细节。未知的就让它慢慢过来,已知的我们一步步做好。

人们常问你以后的老年生活你想过成什么样的?


每一阶段的生活都是自己的,没有标准答案,向往的老年生活,自己开心就好。在寻找最舒适的生活模式时适当紧跟潮流,保持自己的想法,享“寿”晚年。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自己的夕阳红得更美,便是后半生的落子无悔。


好的、坏的皆是生活。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