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时代,我们是否还有清净自留地?

南大青年  |  2021-03-03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里。

微博热搜上常年挂着“××(明星)××(衣服)”、“××(明星)××(事件)”、“×××明星工作室声明”......


图 | 娱乐新闻霸占热搜榜


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了解和讨论明星日常已然成为了广大网友冲浪的常态。而流量明星粉丝的控评(操控评论,多用来描述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评论走向)也常驻在评论区的热门里。


Part 1

欢迎来到娱乐时代


新闻娱乐化浪潮中,娱乐新闻拔得头筹,明星和饭圈已然成为娱乐新闻绕不开的话题。


热搜第一是某位女明星的穿着,而同样在热搜榜上的疫情新闻相比之下鲜有人问津,当网友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同时,社会性新闻难上热搜。


从EXO“归国四子”回国开始,“四大三小”、“夏日限定”(某些流量明星的代称)等等,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进入大众的视野。随着一波又一波选秀节目的热潮,一批又一批流量明星出现,追星族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狂欢。



受韩国娱乐工业影响,打榜、应援、氪金(指为自己喜欢的偶像花费财力买周边、演唱会门票等)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扩大,偶像经济不断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应援方式,饭圈(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文化也逐渐形成。



作为一个高度分工、层次分明的组织,饭圈能够激发圈内人士在私域空间的狂欢,而当亚文化不断冲击主流,公共空间和私域空间的个体之间必然发生摩擦和争执。通常情况下,在小众亚文化圈会有“圈地自萌”(指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自己娱乐)的说法,但公共空间和私域空间由于界限不明,互联网时代,我们很难明确这些狂欢行为是否侵犯或被侵犯公共空间。


以造星为主的娱乐产业不断侵蚀公众空间,便引发了近年来较为出名的“微博超话榜之争”、“227事件”等。有4亿多活跃用户的微博成为了“饭圈大本营”,对于这一现象,南小青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 lokiiiii


我就是“瓜田”里来回跑的“猹”,只会点赞,不会对线(网友之间的“对喷”)。有的时候也会气得脑壳疼,但跟社会新闻相比,还是更多地会选择看娱乐新闻,比较快乐,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最近比较火的娱乐新闻,但是对我们各自的生活影响不大。



@ 祈终结者醉.


平时会看娱乐新闻,但不参与讨论,因为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所以会觉得很新鲜。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我都会关注,社会新闻很重要必须知晓,娱乐新闻能够成为茶余饭后与人聊天的谈资。


@ 651


会关注一些娱乐新闻,一方面是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对流量明星的关注太多,可以成为和大家的共同话题;另一方面是现在社交平台给大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言途径,浏览各个新闻底下的热评也很有意思。


Part 2

娱乐新闻“存在即合理”?


正如黑格尔有言,存在即合理。娱乐新闻固然有它存在的原因:


从社会因素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娱乐化媒体使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因而娱乐新闻大受追捧。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新闻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媒体不仅要扮演宣传角色,还要抢占市场,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不可避免地走向效益为先的道路。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看,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受众趋向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的空间,满足一时的快感。


众多数据调查显示,饭圈群体主要由15-25岁的女性构成,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承受着来自学业或是工作的压力,对于明星的爱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感情寄托和压力释放。不仅仅是饭圈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对于现实的需求感不断降低,过度关注娱乐新闻也许是我们在劳累时的放松和迷茫时的暂时性逃避。



Part 3

娱乐新闻弊大于利?


有人说:“我下载这些软件本身就是为了娱乐的,何必天天盯着社会新闻呢?”娱乐新闻提供给我们娱乐消遣,但其泛滥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


当我们在新闻中再也看不到“社会新闻”,而都是娱乐圈的嬉笑怒骂,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社会“娱乐至死”的前兆?当我们的朋友圈再也不见深刻的思考,只剩一份份浅薄的骄傲,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许多娱乐新闻与绯闻有关,但绯闻真能被称作娱乐新闻吗?绯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娱乐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一种,从根本上说,必须具备新闻的一切内在要求,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否则,它就与新闻二字毫不沾边,也就不必叫娱乐新闻。


Part 4

“有闻必录”——

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绯闻泛滥是一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用鲁迅的话说,它只能“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有的记者认为自己应该“有闻必录”,其社会效果如何等种种问题自己则“无能为力”,鲁迅则指出,“‘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



时间过去近百年,鲁迅所批评的那种“坏习气”不但没有随之消失,某些媒体反而变本加厉。绯闻满天飞,除了能够满足某些人的“窥伺癖”而外,只能因为不负责的言论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并影响着社会风气。


现如今,互联网上自媒体横行,市场环境更为自由的同时,也更为复杂,部分媒体社会责任淡薄。大众传媒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而不是只考虑可读性与点击率,将娱乐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媒体看重传播自由没错,但看重自由不代表滥用自由。



Part 5

如何理性对待娱乐化?


无论从媒体的功能属性、市场经济内涵,还是从受众信息需求主流、媒介自然属性等方面看,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克服。


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之后的精神消遣需求。 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


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


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


而“粉丝”和“吃瓜群众”,是我们经常会扮演的角色。如何理性对待娱乐化,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思考与改进。


作为“粉丝”,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不同,喜爱的明星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与众不同。吃到自己喜爱的明星的瓜,我们应该冷静追星、安静吃“瓜”,不喧嚣、不打扰,不仅是对自己喜爱的明星的一种保护,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温柔。追星是为了和偶像共同成长、进步,不要以爱的名义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当我们在追逐繁星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散发着光芒。”


作为千千万万“吃瓜群众”的一员,我们应保持一份独立与清醒。刷娱乐新闻、追星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它们只是大千世界中一抹小小的色彩,而真正的快乐与意义应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本身。当感到自己被娱乐新闻与其影响侵蚀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整理好自己的心情,选择其他更为轻松、舒心的娱乐方式,来对抗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与娱乐侵袭。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一张慢慢完成的画、一首轻音乐,都可以成为我们面对外界纷扰而泰然处之的最好方式。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了整治措施。去年,微博热搜曾停更一周进行整治,推出了定制版热搜和平台监督员活动,并多次对自媒体等账号进行整治封号。微信、知乎等平台也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减少对公众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关乎娱乐的改变仍在继续,倘若我们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辨别消息的真伪,不去思索新闻的真实性,那么我们终将会成为娱乐的附庸。


参考资料 | 《社交媒体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徐思雨 高静学

《娱乐记者与主持人的职业道德底线》

《娱乐至死》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