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学生欢迎老师·杨梅|“能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是一个老师的光荣”

中央民族大学  |  2021-03-01


杨梅,女,现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硕士、博士期间于中央民族大学攻读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曾出版《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结构与语义特征》(专著)、《台湾阿美语基础教程》(合著)。



Q: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给自己“贴”一个标签。

A:热情洋溢。


Q:对于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和崇敬,有什么感触?

A:看到学生们开始对语言学感兴趣,这是作为语言学概论课老师的最大成就感。我觉得我只是一个花匠,负责把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种子撒出去,种子是否能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努力的结果。能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是一个老师的光荣。


丹心热血沃新花



回忆起教师生涯初始,杨梅老师依然记得当时作为一个新老师,每天上课都害怕自己哪里会不会讲错的那种担惊受怕的感觉。当时上的是《古代汉语》,在讲古代汉语语法的同时稍微讲了些古为今用的体会。后来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学生说起当年杨梅老师的课使其深受启发,人生有了一些新想法。


学生的这一番话开始让杨老师意识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其实只是一个老师要做到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一个老师心里所坚信的、所体会到的科研、学术的价值,一定会通过讲台传递到学生身上。通过讲台,可以塑造一个学生的学术灵魂,奠定其专业研究兴趣,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选择;与此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任务,也可能会让一个学生永远关闭对专业的好奇之心。



杨梅老师认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成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研究者,这样才能成为带着学生一起踏入专业研究领域门槛的领路人、成为能与学生一起分享专业研究新征程风景与收获的朋友。


其次,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要常学常新,像海绵一样持续吸纳新知识,保持终身学习的谦虚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始终带着“做过一百次的事,要像第一次做的那样认真、上心”的心,不麻木、不敷衍,让讲台成为传递并分享学科研究基础成果和前沿信息的鲜活纽带。杨梅老师会认真且及时地回复每一条学习通的私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杨老师也会耐心回答。


第三,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要做到真正的育人,老师得从课内、课外关心、了解学生内心所想,不轻易对学生下结论。作为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都是具备成长空间的,通过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思想是能朝着梦想一点一点蜕变、成熟的。这个过程值得等待。因此,要能尊重、平等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加以正向引导,老师自己必须要成为能等候播种在学生心里的种子生根、发芽的耐心的花匠。


“只有我自己也爱我所教的课,我教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这门课的价值;只有我自己也能从我的研究中发现乐趣,我指导的学生才能接收到专业研究乐趣所在的信号。教育,既是传递,也是分享。”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说起自己所学专业时,杨老师这样说道:“语言学其实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专业,但语言又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存在,语言连接着人的精神世界,连接着意义世界,连接着文化习俗,连接着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轨迹,一旦掌握了研究语言的方法,就像掌握了打开一个秘密宝库的钥匙,每每发现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总结出一条语言规律,都会让人感到像寻到宝一样新奇和开心。可是,如果想看到隐藏在万千变化的语言现象背后的那些规律、拿到打开语言学研究宝库的钥匙,首先得打下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杨老师最让学生闻风丧胆的话就是“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开始听音。”这时准能听到教室里整齐的一片哀嚎声:“啊?!又听写!”上课时杨老师会给大部分同学纠正发音,如果有时上课时间不够用就让全班同学录视频,再来给学生纠错。每次发不出来的音老师会盯着舌头帮助纠正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的发音位置。


当问起杨梅老师是怎样做到对语言学教学充满热情时,杨老师答道:“因为我自己也觉得语言很神奇,语言学的世界很神奇、很有趣,所以就把我体验到的语言学的乐趣分享给同样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把语言研究的过程用慢动作分解了一遍,学生们看懂了,学会了,所以他们自己也很开心。”


亭亭奇树出禅林



杨老师有很多新奇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欢迎,让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热爱所学专业。


画饼法。很多语言学专业的学生都是调配过来的,他们在来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是自己报考语言学专业,但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学了语言学有什么用处。同学们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担心学了语言学能不能找到工作,是有着对前途和未来的焦虑的。“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专业思想问题。”语言起源本身迄今为止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最聪明的黑猩猩也学不会有声语言,而且语言并非孤立现象,语言和很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大脑的语言中枢是如何工作的,言语行为本身背后有着哪些复杂的心理模型,为什么语言会暴露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和社会阶层,发音器官是如何发出全世界那么多复杂语言的音的,语言学家为什么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语言为什么会濒危甚至消亡等等。同学们在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一些兴趣。


树立榜样及正反典型对比法。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论文写得很好。然而,不是每个人一来就能写好论文的,要写出好论文,需要大量阅读专业文献,需要训练搜集材料的能力,需要反复练习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辨能力。在学生没有灵感或思路堵塞的时候,杨老师给学生提出的建议,就是借阅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对比,从选题到结构框架,找出来写得好的论文好在哪里,而勉强过关的论文问题出在哪里?通过树立榜样和正反典型对比,学生们自己学到的东西都很实用,进步也很迅速。



猎奇心理法。这个方法主要是用在国际音标的听音、记音训练上。除了让同学们熟悉本语系本语族的语音系统,杨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入闪含语系、撒哈拉语系、班图语系等非洲土著语言独特的咽壁音、内爆音例词,印欧语系的瑞典语、印地语以及南岛语系语言的卷舌辅音和边擦音例词,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大舌颤音、小舌颤音例词,还有来自世界各地语言的各类汉藏语系语言不常见的圆唇元音例词,编成听音辨音习题,训练学生的听觉分辨、发音模仿复测能力,锻炼同学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语言比较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听到自己语言中不熟悉的音时,因为觉得新奇通常都会笑得不行,等到自己怎么拼命模仿也发不像时,更是笑得满脸通红。很多舌头硬得不会动的说汉语族、藏缅语族语言的学生,等语言学概论课结束后,大多能发出颤动程度不一的舌尖中颤音了,而等他们去泰国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很快学会需要颤着舌头说的一口比较地道的泰国语。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老师的课的教学宗旨很明确,理论教学是她放在第一位的,杨老师总是能在在课程结束前把每一个名词术语和研究方法的内涵清楚地传递给同学们;第二,学完理论要能用,帮助同学们现学能现用。具体而言,首先要给学生打牢概念的基础。其次,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第三,倡导现学现用的实习法。第四,开辟课程结束后长线实训辅导课堂,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论文竞赛、社会实践和大创项目申报,担任申报项目的指导老师。


最令杨老师记忆深刻的是带学生到地方做专业实习和田野调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是国际音标听音记音能力。训练国际音标最好的方法,是学徒式教学,师傅带徒弟,师傅怎么记,徒弟就怎样跟着怎么记。听得多了,自然就磨出耳朵来了。“学徒式教学的最佳场所,不是课堂,而是田野。”


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音标发音,都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即排除个人发音特征、方音及具体语流影响等条件的一种标准化的音质,这跟在生活中听到的实际发音是有一定出入的。比如,清塞音[p]和浊塞音[b]的音质在理想状态下差异是很明显的,但有一次在云南省元江县因远镇调查哈尼语时,杨老师发现由于受到紧喉元音的影响,在语流中特别难分辨紧喉元音前面的塞音的清浊,后来通过一位记音经验丰富的哈尼族教授的示范和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处理这类情况的窍门和规律。



杨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大多是来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会本民族语言,但从小也会说汉语方言或普通话,在学习过程中语言不是问题。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们学习思维的转变问题。学生身上最大的问题,是习惯用高中的应试型思维学习,背功很好,但不习惯主动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做作业时,基本上课件上怎么写就几乎一字不改地复述,甚至连课件上举的超难例子(有一次我们讲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律,举了土耳其语的例子)都能原封不动地背下来,可是一把原理挪到本民族语言现象的分析上就卡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发现这个问题后,杨老师想出了最佳的解决办法:第一次提问,允许学生复述课件内容;到第二次课复习提问时,根据教学内容,随堂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做田野调查,先问学生本民族语里跟知识点相关的语言现象有哪些,板书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对刚刚调查到的语言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上讲台发表研究结果,其他同学对发言提问、发言人答辩。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开始慢慢地能够在清楚阐释名词术语概念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地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现象来验证理论,自己消化了所学的知识。


这些事让杨老师意识到,如果学生想真正做到记音准确、既符合语言事实又经得起推敲,必须下到田野里去实地摸爬滚打。


如沐春风细无声


在一次构词法课上,学生都很腼腆,练习国际音标总也不好意思开口,明明心里很想练习,但一站起来发音就面红耳赤不敢大声发音。为了帮助学生们克服这种腼腆和不自信,杨老师便让学生自己组队领取语料分组研究,规则还是集体发言答辩制打分算平时成绩分,如果结论正确且答辩合格,得满分;如果结论有误或答辩不通过,则全组一起受罚后再给分。罚什么呢?用本民族语唱一首歌,且必须有伴舞。规则一出,学生们都紧张起来,分析语料时别提有多认真,发言答辩也一丝不苟。


但还是有小组分析错了,全班同学一起起哄让他们组必须唱歌和跳舞。最后,这一组的学生经过一番害羞、推让后,集体用彝语唱了一首《敬酒歌》,因为这还是2018级的这些彝族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在那么远的地方过彝族年,唱着唱着就有人哭了。这首《敬酒歌》早被我们的学生们用国际音标转写出来,是班里每个学生不分民族都用国际音标学会了的一首歌,想家的学生流泪唱不下去的时候,所有同学便都齐声唱了起来,杨老师用手机录下了视频。


那堂课结束后,杨老师想,等明年迎来新生时,是不是可以用今天的视频作为彝语记音材料,给新生们编一套国际音标记音练习题呢?这样,她会永远记得2018级的这些孩子们,以后的学生们也会永远地记得,国际音标真的能记录下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绵绵乡愁。


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

吸引着我们渴求知识的目光,

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

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

像高高的灯塔,

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

为我们指明前进的航向。

责任编辑: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