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马营长,得去训练场。”在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少单位过节,除了战备拉动,官兵们休息时间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去年五一劳动节,马乾给官兵们的提议是登顶营区附近那座海拔5100米的雪山,还声称“五一节征服五千一,岂不是人生快事”。
马乾的热情点燃了身边的战友,倡议立刻得到全营官兵的响应。此后,侦察营便留下了“训练过节”的传统。今年元旦,马乾又组织了一场“征战2021” 20.21公里越野跑活动,官兵们还是争相报名。
过去的近10年间,马乾担任过西藏军区某旅作训参谋、军区机关参谋,组织和参加过多场演习,走遍了军区内的每一条边防线。2019年年底,在任职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后,马乾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基层带兵人”。
用马乾的话说,“以前在地图上画个箭头,代表让一支队伍去到哪里。现在成为这个箭头,要想办法带着这支队伍克服途中的艰难险阻,走到终点圆满完成任务。”
“他总是风风火火的样子,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侦察营排长李胜鑫说。去年夏天,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河流刚刚解封,马乾就带领全营官兵创造性地展开了一项新的训练课目:牵引横越。
这是驻藏部队公认的“危险”课目。高原上天气多变、地形复杂,依靠一根绳索横渡水温接近零摄氏度的河流,难度可想而知。
“你觉得安全简单的,敌人也知道,有什么优势可言?只有掌握敌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本领,打仗时才能出奇制胜。”训练第一天,刚刚解冻的河水冰冷刺骨,流速达到4米/秒,马乾将牵引绳系到腰间,第一个跳进河中。
李胜鑫看到,湍急的河水中,全副武装的马乾摇晃不定,身上的绳子被冲成一道夸张的弧形,岸上的战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马乾没有停步,他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最终成功将牵引绳挂在对岸的巨石上,指挥官兵顺利渡河。
马乾从军区机关来到侦察营任职时,官兵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戴着眼镜,说话条理清晰,一副斯文相”。
“就是个‘书生营长’。”不少官兵这么认为。那一年的年终考核,因为担心马乾身体素质不过关,又恰逢报名即将截止,营里就没有让他参加。这让马乾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从那时起,他开始像新战士进入新兵营一样训练自己。晚上练习跑步,午休时则劈柴锻炼上肢力量。
过了几个月,马乾的手上长满厚厚的茧子,营区锅炉房外的柴火堆成了山。2020年3月,旅里又一次组织考核,马乾以全优成绩拿下全旅第一,让侦察营官兵刮目相看。
读军校时,马乾学的专业是炮兵,到营里任职,侦察专业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成为合格的侦察兵,他从每个连队找来一名士官班长做“师傅”。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就捧着书跑到班排宿舍去一一请教。
李胜鑫就是马乾的“师傅”之一,他评价马乾是自己“带过最认真、最刻苦的‘徒弟’之一”。学习开侦察车时,平时4人一车组完成的操作,马乾要求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时车内空间狭小,遇上繁琐操作,手忙脚乱的马乾常被撞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从不在意,只关心“怎么能操作得更快一点”。
“作为一个带兵人,如果自己专业不过关,只会纸上谈兵,怎么指挥打仗?”马乾说,“上了战场,指挥员喊的应该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
官兵们开展滑降训练时,马乾发现按照以往要求,动作都是“头朝上,脚朝下”,虽然能保证安全,但容易产生盲区,看不全地面情况。为了让训练贴近实战,他自己率先尝试“头下脚上”的方式。1个多月时间里,马乾的裤子磨破了几条,练得最狠的时候,大腿都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熟练掌握这一动作后,马乾开始在全营推广,直到所有官兵都掌握这种更好的训练方法。
武装泅渡也是马乾组织展开的新训课目之一。过去,在高原上,这一课目多为特种兵的专有训练,但“侦察兵要深入侦察、隐秘渗透,也要掌握各种行进方式”。于是,马乾自掏腰包,租借驻地其他单位游泳池给官兵们训练。
到了真正下河时,原本计划在中午进行,因为中午河水温度相对较高。但几次训练之后,马乾发现“阳光下渡河更容易被敌人发现踪迹”,便专门挑选背阴处的河段展开训练,“越暗越好”。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是马乾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马乾已带队创下了武装泅渡海拔4500米高寒湖的军区纪录。
任侦察营营长1年多时间,马乾白天组织训练,晚上研究战术战法,他信奉“从战争中学打仗”,了解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革命先辈在前线挖猫耳洞作战、居住,马乾特意在一次野外驻训任务中,带领官兵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挖洞过夜,训练生活了两天两夜。
“侦察兵是‘雪域鹰眼’,就要‘上天、遁地、下水、入夜’,无所不能,无所不练!”马乾笑着说,这是自己练兵的“八字真诀”。
2020年8月,他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渗透全流程演练,将所有新训课目串联在一起,模拟战时侦察行动。他在全营范围内选拔尖兵组成小队,又特意多方联系,请来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手、8次登顶珠峰的旦增,为官兵现场讲授攀登雪山的技巧。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翻越海拔6094米的廓琼岗日雪山。马乾清楚地记得,行动是深夜3点开始的,小队一行23人,每人背负30公斤重的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手握冰镐、冰爪等登山设备,趁着夜色向茫茫雪山“隐秘”进发。
马乾是侦察小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超高的海拔让队员们严重缺氧,马乾带领队伍控制步幅、匀速前进,为了让官兵们在登顶后仍有余力“战斗”,他带头采取“8字步”“交叉步”行走,以利于保存实力。队员们渴了就抓一把雪吃,累了就嚼干辣椒提神。冷风吹过,衣服里层被汗水浸湿,外层却冻成了盔甲,“一砸砰砰响”。
登顶稍事休息后,他们又继续前进,展开武装泅渡、水面射击、牵引横越、滑降等课目训练。就是在这一次,他们创造了泅渡、横越海拔4500米以上天湖的先例。
尽管中途休息时,马乾经历了入藏以来最严重的高原反应: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几乎吐出胆汁。但如今回忆起来,马乾觉得身体上的不适不值一提,他只感到兴奋:“只有勇闯陌生雪域,才能消除打仗盲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马乾看来,带兵打仗不能光靠嘴说,“说得再多不如带头冲锋一次”,“让官兵们在任务中产生获得感,在战斗中形成战斗力,才能带好兵,打好仗。”
在马乾的口袋里,一直揣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营里每一名官兵的日常表现,谁任务完成得好,谁训练成绩突出,都会被收录其中。评功评奖时,马乾便以此为重要评判依据。
“现在人人都在心里树立起任务导向,争着抢着执行任务。不会因为地域陌生、课目陌生而产生顾虑,反而盼着多来点儿新训课目。”李胜鑫明显感觉到,侦察营“变”了。
2020年春节期间,马乾带领侦察营官兵参加了一次墨脱边防线巡逻任务。这还是他任军区参谋时向机关提出的建议,提倡所有作战部队参加边防巡逻,实地了解边境详情。此外,在马乾倡议下,旅党委每周组织交班会,都会通报“国际军情”,让身处雪山峡谷的官兵擦亮“世界眼睛”。
2010年军校毕业时,马乾放弃了留校执教的机会,坚持选择来到西藏,理由是“想到最艰苦的地方领兵打仗、保家卫国”。如今,11年过去了,马乾的信念更加坚定。
去年春节的边防巡逻任务中,马乾和战友们在墨脱雪山中的哨所里度过了除夕。任务期间,他跑遍了周边所有边境线,撰写出17条道路的侦察报告。
“在这里能真正感受到保家卫国的意义。”站在祖国边境线上的那一刻,马乾激动得热泪盈眶,“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驻守在这里,一家不圆万家圆,我无怨无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晏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