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实践”到“实践文明”

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21-02-03

  从“文明实践”到“实践文明”

  ——山西长治让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受尊重、得实惠、添动力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伏沼竹

  文明,始于心、践于行。有专家指出,如果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个载体,是让人们在文明实践中感知文明、领悟文明,从而实践文明,那么,长治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场场如火如荼的志愿活动,一次次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来实现“全域文明创建、全域文明实践、全域文明提升”目标的过程,就是从“文明实践”到“实践文明”的过程。

  长治正能量公益协会联系爱心餐厅为防疫值守人员赠送爱心餐。图片由长治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建在家门口,看看书、聊聊天,不知不觉就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了。”家住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西街街道西关社区的刘丁元老人,每天都会到实践站坐上一会儿。

  去年,长治市武乡县39人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走进乡镇、农村、红色景区开展基层巡演,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最接地气的文艺演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提出,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就建在哪里;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长治市着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难题,逐渐打通了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引导群众自觉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受益者向参与者转变。

  1.上下联动,在“沉”字上做文章

  2020年11月,长治市上党区要组织农民管乐大赛。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苏店村管乐队的队员们却犯了难。

  长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疫情期间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物资代购志愿服务。图片由长治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夕阳余晖下的长治。图片由长治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有了乐队和乐器,没老师怎么办?”就在大家干着急的时候,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苏店镇文化员宋银花打开手机里“上党门”App,直接在“上党文明实践云平台”上点单。

  没过多久,上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接了单,随即派来了就近的经坊煤业管弦乐队队员、志愿者吴建山。

  “动动手指点单,管乐老师就派来了,我们还得了一等奖哩!”管乐队的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已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到“屏端”“指尖”。

  而这只是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治市注重优势资源力量下沉,通过“市县+乡村”“线上+线下”“传统+新兴”相结合的形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针对市县两级资源较为丰富、乡村两级资源相对匮乏的难题,长治市发挥市县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优势,组建理论宣讲队伍,鼓励资源下沉。同时鼓励普通群众参与进来,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变化,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9年4月,长治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讲师团联合组建的“新时代理论直通车”开通,由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致富能人、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宣讲专家志愿者,深入各县(区)、乡镇、村开展宣讲活动,直接为广大群众上门送理论、送政策、送点子、送服务。

  1月23日一大早,潞城区精神文明创建服务中心主任郝海霞的手机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原来是“特色课堂”微信群里,刚刚在线上学完广场舞直播课的学员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隔着屏幕,郝海霞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2020年10月,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利用全景潞城App,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开设了多堂内容丰富多彩、人民喜闻乐见的特色课程,让“潞声潞色”特色课堂教学走进百姓心间,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目前,潞城区已有12万人次下载使用全景潞城App。郝海霞说:“进入1月份,中心的线下课程全部转为线上课,全方位的课程让外出减少的人们依然能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接下来我们想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把党的理论、农科技术,法律知识等,也通过特色课堂的窗口送到咱们老百姓身边。”潞城区精神文明创建服务中心副主任曹光涛告诉记者。

  2.志愿服务,在“需”字上见实效

  “没想到在村里还能免费理发,师傅的手艺还很好,谢谢你们啊。”

  “是啊,理完发别走啦,中午来家里,我给你们炖排骨。”

  冬日的清晨,却不寒冷。“屯留志愿理发行”的志愿者们来到了屯留区路村乡官庄村,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疫情防控期间,屯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招募志愿者组建‘屯留志愿理发行’服务队开展义剪活动,大家报名可踊跃了。”志愿者赵云说,“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把爱心持续下去,每周深入社区、农村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理发。”

  一边是指尖流淌过的温暖,一边则是温暖滋润过的心田。

  有的冲咖啡,有的打热水,有的低头边写边画……走进屯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接过志愿者递过来的一杯热水,仔细一看,爱心、卡通人物的“祝福”字样瞬间让小小的纸杯不仅成了一件艺术品,更成为传递温暖的“使者”。

  文明实践志愿者韩小燕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志愿者们自筹资金购买的,每个杯子上都寄托着志愿者们的祝福,希望在向环卫工人、交警等一线工作人员送出一杯咖啡、一杯热水的同时,也送上一份祝福、感谢和爱心。

  “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长治,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志愿者们的身影。

  2018年12月25日,长治市文明办印发了《〈长治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办法的通知》,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志愿者登记注册、服务记录、关系转接、褒奖激励等机制。

  目前,长治市注册志愿者数量达54.0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89%,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志愿者的人数达注册人数的53.42%。

  线上走流程,线下可互动。长子县倾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全面推广“志愿长子”App,采取“中心亮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队伍接单、基层报单、群众评单”的方式,实现对志愿服务的流程化、规范化、闭环式管理。

  与此同时,长治市委讲师团“大喇叭宣讲”、上党区“五悦·润苏店”……各县区打造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长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

  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让群众在享受志愿服务便利的同时,也亲身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共建“志愿之城”。

  “源源回家‘探亲’了!”一只美丽的苍鹭,在沁源县水泉村党支部委员孙开胜家屋顶来回飞舞。

  这只叫“源源”的苍鹭,是孙开胜曾经救助喂养的两只苍鹭中的一只。去年3月26日,孙开胜和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队员崔五明在护林巡查时发现,有两只苍鹭幼雏从树上鸟巢掉落下来。于是,孙开胜就把两只还站不稳的小苍鹭带回家人工喂养。

  两个月的时间里,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员、扶贫工作队员、乡镇包村干部、邻里乡亲都自发地前来照料;村里还建起苍鹭救助站,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的村民越来越多,飞到水泉村安家的苍鹭也越来越多。

   3.机制引领,在“新”字上求突破

  “上次参与志愿活动,得了个水杯,现在听说要实行‘积分兑换制’,每参与1小时志愿服务获得1积分,相当于1元钱的超市消费额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

  “这种鼓励对我们的志愿服务是一种认同,让我们感到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礼敬和尊重,心里很感动。”

  长子县“积分兑换制”的创新举措,让志愿者们在奉献中有荣誉、受尊重、得实惠、添动力。

  同样,在上党区苏店镇,人们每参加活动一个小时就可积1分,凭借累计积分就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布谷驿站”兑换自己所需物品。而党员干部则可凭借在“学习强国”App、“智慧书屋”App的学习积分兑换相应物品。

  “‘布谷驿站’的设立,将志愿服务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激励了更多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爱心得到双向循环,有力保障了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上党区精神文明创建服务中心主任宋伟玲介绍说。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基础工程,如何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持续化、长效化?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动”起来、“活”起来?如何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

  长治的回答是:注重机制引领,补足自身机制建设短板,建立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制度体系,以机制创新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运行。

  《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度汇编》《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评估体系》《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操作手册》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具体工作运行进行了规范和细化,提供规范指导,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规范化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长治市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指标,确保工作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如今,长治市已实现县、乡、村三级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6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从“上下同心”到“行动同向”,从“干群一条心”到“全市一盘棋”,从“部门共参与”到“全民齐行动”,长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全域绽放。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8日 07版)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