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1-18作者:徐闯

走进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漫山遍野的刺梨树,村民们在刺梨园里忙着锄草、剪枝、施肥……截至2019年年底,贾西村刺梨种植面积达66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3.12万亩刺梨种植,产业覆盖8个村3498户,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稳定脱贫257户,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2044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人民日报》1月5日)


谁曾料想,这个乌蒙山区的深度贫困村,依靠刺梨产业,让那种仅靠玉米、土豆度日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走上了康庄大道。如今,这个满身是刺的“山果果”,已成为贾西村一张亮丽的名片。


找准产业路子。“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发展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之策,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子,坚持特色产业发展,才能促农民增收。贫困村传统耕种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脱贫需求,因此,必须要向土地要效益,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原则,找准突破口,提振发展信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不走寻常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需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上,由“单打独斗”向“组团作战”转变,依托“支部+公司+农户”,发挥支部引领作用,逐步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营销方式上,由“单向生产”向“产销结合”转变,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让农户的特色农产品既种得出、卖得掉,更要卖得好。


激发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培育创业人才,将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紧密团结在村社,作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进行重点培育。增加就业机会,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有序转移输出就业有机结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人人有就业、持续有收入、增收有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彰显综合发展效益,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责任编辑: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