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0-08-26 17:39
作者:中国青年说工作室
那些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 | 中青记者话小康

过去,很多年轻人到大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希望闯出一片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逆流”而上,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家乡,在家门口开创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有的年轻人甚至成为了家乡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乡亲共同奔小康。

中青报记者在这次小康记者行中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这些地方又遇到了哪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呢?今天,《中国青年说·小康夜话》栏目第3期《创富路上,青春有你》正式上线,听中青报记者讲述那些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的故事。

中青报经济部记者宁迪:这次小康记者行,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黑龙江,发现黑土地上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回归。黑龙江抚远市抓吉乡赫哲族村紧邻乌苏里江,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村里有个95后年轻人,在2015年回到村里,靠直播打鱼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大批粉丝。直播让这个小伙的收入比以前有了翻倍的增长,更让当地的鱼卖上了高价。我还遇到了一个85后的海归博士,他是土生土长的佳木斯同江人,在俄罗斯留学时就经常琢磨,怎么能让农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回国之后,他和他的博士团队在当地做了智慧大棚,打造了一个通过数据分析自动施肥浇灌的智能培育系统,地里的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东西。

中青报国内时事部记者韩飏: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钱家渡村以前经济非常薄弱,村集体收入不足17万元。后来当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巨变,就决定回家开民宿,当地的创业政策给予了他们很大信心。开民宿就需要租房子,当地的政策是10万元的房租,第一年只需支付25%,第二年支付50%,第三年75%,第四年支付全额房租。如今民宿开得越来越红火,遇到节假日必须得提前几个月预定。

中青报驻山西记者胡志中: 在我们山西省吕梁市,也有很多青年返乡创业。其中有个女孩是返乡种花椒,花椒种得非常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她还想办法提升了花椒的附加值,比如做成花椒的芽菜、花椒和红花的养生包等。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黄勇: 在很多地方,返乡创业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当地有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二是固有的一些观念。面对这样的困难,年轻人要具备足够的势能,让地方干部和乡亲们看到优势。地方干部和当地百姓也要打破固有观念,拥抱新鲜事物。我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大家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整体的形势越来越好。

小康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的报道继续跟随。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