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0-08-07 15:48
作者:中国青年说工作室
小康不小康 记者带你聊家乡

什么样的日子才是向往的生活?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沿着华夏文明的脉络

小康的内涵被不断丰富,

却始终离不开奋斗的人民。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

中青报记者奔赴祖国各地,

寻找点亮生活的奋斗故事。

采访结束后,

他们从各地返航,奔赴节目现场。

三两木椅,一杯清茶,

记者与编辑围坐于乡村木屋,

分享采访时的视频与照片,

共话小康路上的见闻与感动。

记者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快来节目中一探究竟吧!

中青报文化中心记者 张诗童

“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实现小康梦。”

五年前,

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

对这里的村民们说: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

五年后,张诗童重访花茂村。

在这里,她看到,

63岁的村民侯光富受生活启发

写下 “鸟语催人醒,蛙音伴梦香”的诗句;

家族四代制陶的78岁老人谭正碧,

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受益者,

随着来村旅游人数的增加,

老人家里的陶瓷卖的越来越好

……

从“荒茅村”到“花茂村”,

张诗童发现,

村子的变化,只有村民最懂。

中青报驻山西记者 胡志中

“从山庄窝铺到移民小镇,百姓有了幸福生活。”

山西吕梁市石楼县

位于黄土高原的断壁残垣地带,

自然资源贫瘠,人民生活困难。

这里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也是胡志中挂职扶贫的地方。

为了彻底改变石楼县的困境,

县里积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帮人民群众挪穷窝、摘穷帽。

为了让搬出来的百姓稳下来,

县里还成立了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队。

从山庄窝铺到移民小镇,

胡志中看到

乔迁新居的石楼老百姓,

脸上的笑正越来越浓。

中青报经济部记者 张均斌

“乡村振兴要有生命力。”

在广东、浙江等多地采访的经验

让张均斌意识到发展产业不能照搬照抄,

而应因地制宜。

广东实施了“粤菜师傅”工程

通过培养当地的厨师,

同时尝试在菜品上创新,改良粤菜菜色,

美食助推了旅游业,

随之兴起的农家乐

带动了当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在浙江丽水市的松阳县,

明清时代老屋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为了赋予老屋一定的文化价值

松阳县做了哪些创新?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 黄勇

“每一个地方要有一个地方因地制宜的策略。”

在帮助老百姓在奔向新生活时,

也要为他们留住乡愁,

兼顾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

后脱贫时代,

仍需巩固成果,开拓持续发展之路。

而记者的使命,

不仅是要发现并报道来自基层的生动故事,

也要让自己的报道

成为帮助政策落地的助推剂。

小康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的报道继续跟随。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出品人:张 坤

总监制:毛 浩 董 时

监 制:闵 捷

策 划:王俊秀 唐 轶

导 演:李 想

编 导:温维娜

摄 像:许 译 白 杨 杨奕钊 王长宇

剪 辑:许 译

宣传文案:温维娜

视觉设计:李晗

责任编辑: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