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新边疆】记者手记:“下单”呼伦贝尔

2020-08-14来源:新华网 作者:焦鹏

  8月2日记者随“幸福花开新边疆”采访团走进呼伦贝尔,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下单购买了“张大妈一把木耳”“明花辣白菜”“笑顺稻”等呼伦贝尔当地特产。这些特产背后,是呼伦贝尔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摘帽、赶搭“数字快车”奔小康、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发展的生动事例。

  先从“张大妈一把木耳”说起,一个先苦后甜的故事。

  图为张秀荣在自家木耳种植大棚前展示木耳。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家住扎兰屯的张秀荣命运多舛,长子早逝,幼子残疾,老伴因接连精神打击患上了抑郁症,张秀荣在花甲之年被生活逼到了悬崖边。

  2014年,当地政府伸出援手,把“救命稻草”木耳种植技术送到张秀荣手中,帮她搭建大棚、挂菌袋,当年实现净收入9000元,张秀荣感慨地对记者说:“手里终于攥着钱了”。2015年,张秀荣增加种植数量,年净收入达到3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刚刚脱贫的农民面对市场是脆弱的,如果不继续帮扶,很难保证不返贫。“脱贫不脱钩”,扎兰屯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电商培训,手把手教会张秀荣二儿子刘振义使用电商平台开拓销路,联系农业专家为木耳种植保驾护航,还帮助张秀荣注册商标“张大妈一把木耳”。

  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精准扶贫”让张秀荣既掌握了技术,又对接了市场,“扶上马”再“送一程”,使她实现人生“逆袭”。

  图为阿荣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贞淑。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明花辣白菜”制作者李贞淑是辽宁开源人,2011年嫁到阿荣旗新发乡东光村。她的婆婆郑明花经营一家营业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20人的朝鲜族特色美食餐厅,在致富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在婆婆郑明花指导下,李贞淑学习了朝鲜族美食传统制作工艺,成为阿荣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婆婆郑明花和媳妇李贞淑的婆媳缘使传统手艺与互联网“相遇”,90后的李贞淑利用微信平台做起外卖,把朝鲜族传统料理辣白菜、辣鸡爪、桔梗远销北京、河北、广州、深圳,未来她还要拓展短视频平台的销售渠道。

  记者发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边疆地区已经相当普及,新发乡东光村的奇石一条街商户70%的收入来自网络交易,扎兰屯张秀荣家的木耳80%是依靠社交软件销售。当猎民村五十八岁的鄂温克猎人那春林用微信发来一连串短视频链接时,我彻底信了互联网的“邪”!

  这些年,越来越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从城市走向农村来到边疆,变身“新农人”。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广阔乡村,一端连接巨大市场,为他们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

  我这次下单的“笑顺稻”大米种植在大兴安岭周边的黑土地上,这里有阿伦河水自流灌溉,全年日照时数近三千小时,无霜期120至130天。“笑顺稻”出自彭旭忠的新发米业公司。2002年,彭旭忠回到家乡阿荣旗新发乡发展水稻种植产业,通过流转土地、签约农户,利用18万亩水田推行“公司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新发乡农业转型升级。

  同样是在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哈克镇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扎兰屯抓住机遇多方合作成立飞行学院,扩大临空产业规模;莫旗融合非遗文化、民间艺术、体育项目建设达斡尔民族园,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阿荣旗用心当好“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来生物制药等众多项目……此行所到呼伦贝尔各区旗都在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为当地百姓拓宽了致富渠道,书写着边疆发展新篇章。(记者焦鹏)

【责任编辑:杨海琴 流程编辑:吴蕴聪】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