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的“柿业”情缘

2020-06-16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通讯员 孙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25岁的郭佳明在2016年把碱地柿子(柿子:当地人对西红柿的俗称——编者注)种植项目带回家乡辽宁省盘锦市,成立了盘锦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此,他开启了“柿业”之旅,种植碱地柿子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去年本报曾以《盐碱地长出柿子梦》为题进行了报道。

    一年多来,郭佳明将公司经营方向从西红柿种植拓展到技术帮扶、育苗育种、成果销售等多方面,公司占地面积从4亩发展到16亩,去年营业额达到6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户300余人,形成了碱地柿子“产-学-研”经营模式。

    在他的温室大棚里,一株株半米多高的西红柿秧挂着红彤彤的果,长势喜人。“碱地柿子口感酸甜清脆,钙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超过普通西红柿。”郭佳明介绍,不是所有柿子都叫碱地柿子,只有在盐碱度为0.3‰到1.5‰的盐碱地种植,甜度在8-12度,外观达到一定标准时,才可以被称为碱地柿子。

    靠钻研的劲头取得种子生产资质

    为了不断完善碱地柿子的种植技术,郭佳明不满足于自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他虚心学习先进技术和优秀经验;为了获得碱地柿子的种子生产资质,郭佳明多次前往上海一家农科院,希望借助科技实验室培育出优良的种子。他邀请专家来盘锦实地考察,“我们需要能适应当地环境的良种,确保没问题了,才会推广给当地农户。”

    这家农科院针对盘锦当地环境,历时两年研发出了几类西红柿品种。但拿到了种子并不意味着成功,种子种下后,一开始生长得并不理想。

    郭佳明说:“我们只能沉下心来找原因。把种子分发给不同的农户,记录不同的盐碱度、虫害、水分温度等条件,观察西红柿秧的株高、开花情况、结果率等,最终才确定最适合的优秀种子。”

    郭佳明回忆,为了挑选良种,需要设置对照组,长期观察记录数据。寒冬时节,温室大棚里的温度能达到30多摄氏度,为了减少对照误差,他一天至少要在大棚里待6小时。

    授粉对于西红柿的结果率影响很大,当前很多农业基地多使用进口蜂授粉。郭佳明团队通过对蜜蜂成活率、工作量的综合考察,最终选定熊蜂作为授粉蜂。

    郭佳明说:“我跟农户们说,有坑我先跳,我们先用熊蜂看能不能行。但是当初因为实验用的数量太少,最后还是托了朋友,才搞到了几箱熊蜂。经过一年的生产观察,农户们也认可了熊蜂,今年我们就会推广。”

    在盘锦市,菜根堂是第一家申请种子生产资质的公司。由于缺乏资质办理的经验,郭佳明的申请一度陷入停滞。最后,郭佳明想到:“寿光是全国大型蔬菜集散中心,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取取经?”

    于是,郭佳明多次往返于盘锦和寿光,通过借鉴寿光的申办经验,积极与当地农业局和政府部门沟通,今年4月,他们取得了“碱地柿子”的种子生产资质,今年就可以大施拳脚。

    开办农民夜校,宣传科学种植

    去年年初,碱地柿子的技术和运营就已经成熟,郭佳明却开始了新的“折腾”。他和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办“农民夜校”,为种植碱地柿子的村民免费义务开展技术培训和政策解读。“夜校的课程设置是受我参加的‘青马’培训班的影响。我们为农民讲解相关农业政策,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同时将线下实践和理论授课相结合,让农民能够真正学到种植技术”。

    夜校兴办之初,郭佳明和团队满怀干劲,在当地利用村广播、横幅、摆摊等多种宣传模式向村民介绍课程。但村民一看到郭佳明和技术员都那么年轻,就不禁摇头,“很多村民种了一辈子地,看我们年纪这么小,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任”。

    夜校招生受挫,郭佳明并没有气馁。他带着技术员,跟着村干部一家家走访西红柿种植农户,介绍课程,宣传“科学种植”理念。他还邀请农户来生产基地参观,看着一台台先进的设备仪器,试验田里的西红柿长势喜人,就有村民动了心。

    最终,郭佳明的夜校课程吸引了50多名学员,学员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干劲满满,他们甚至还成立了班委会,自愿缴纳班费维持班级日常运营。

    除了亲自上阵分享经验,郭佳明和公司技术员还和一些农业专家进行网上连线,为农户进行场外教学,并将课堂延伸到了田间,实打实地为农户解决种植问题。

    西红柿丰收了,很多农民兴奋地找到郭佳明,“今年柿子每亩增产了近10%,没想到种地也有这么多学问”。

    郭佳明说:“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当年都增收5000元到1万元。”

    让种植模式变“高大上”

    在郭佳明的带动下,当地的种植模式变得“高大上”了起来。种地不再是耕地播种施肥的老路子,而是要先给土地做一个“体检”,对土地进行土壤检测。根据“体检结果”,进一步确定种植方式是用碗栽培还是田间培育,还能为不同的土壤提供配方式的施肥和用药。

    为了方便检测和研发,郭佳明咬牙投资了20多万元,兴建了公司自己的实验室,能够满足农业检测的基本需求。郭佳明说:“受到‘用工业的标准去做农业’的启发,我们很重视数据支撑,这样后期才能用科学规律种植。”

    但一开始,村民对此并不认可,认为是“花架子”。对此,郭佳明利用培训和夜校授课的机会,向村民科普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免费为农民提供土壤速测。

    郭佳明说:“其实农民很实在。因我们的种植经验而受益的农户,都很快接受了科学种植的理念,还帮助我们进行科普宣传。”

    碱地柿子一般要在7月种植,12月开始结果收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丰收期正值疫情严重,西红柿滞销。一开始郭佳明将种植户收获的西红柿收入冷库保存,满怀期待疫情尽快过去。

    但冷库保鲜要求条件苛刻,保质期也只有15天。看着冷库里一筐筐的西红柿,郭佳明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想办法。在当地政府和中小企业家协会的帮助下,西红柿滞销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快递恢复之后,郭佳明又带着碱地柿子参与了“爱心助农”等活动,成功扭转了柿子滞销的命运。

    郭佳明总结说:“今年的柿子收益和往年相比,还是受到疫情一定的影响,减少了约20%,仍然是高出其他作物的。”

    郭佳明也利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介绍碱地柿子,向农户科普种植知识等,目前已有1万多粉丝。“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直播的优势,我们也在积极打通渠道,为柿子销售增加保障。”

    郭佳明笑称:“虽然农业盈利很慢,但是家里人都挺支持的。只有爷爷一开始不太理解,他当了一辈子农民,觉得好不容易我们能离开土地了,结果我又回来种地。看到大家认可,政府支持,爷爷也能理解我了。我想让种地不再是苦累活儿,让农民更轻松地挣钱。”

【责任编辑:杨嘉明 流程编辑:侯歆钰】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