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些人不采取防护行为 首要原因是个人有困难

2020-02-25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穿紫河街道贾家湖社区,志愿者拿着小喇叭在社区内宣传防疫注意事项。新华社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当前,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但仍存在一些不戴口罩等不进行健康防护的行为。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团队联合发布的《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公众不采取疫情防护行为,更多是因为个人有困难。

一些人不采取防护行为 首要原因是个人有困难

“大家为什么采取或者不采取相关的防护行为?了解背后的原因,对引导大家有效防护非常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张持晨介绍,调查显示疾病的危险程度和公众的风险感知让大家采纳了相关的防护行为,但影响公众行为的因素是多元的。“公众行为改变的关键点,会受很多激励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他人的行为榜样,如习总书记去基层调研,正确佩戴口罩,主动测量体温,无形中就激励了公众行为的树立与改变”。

有的人积极进行防护,也有的人会拒绝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等。对此,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陕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一波介绍,一部分人防护行为采纳率差,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有自己的困难。调查显示,不戴口罩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等个人困难,选择比例为64%。比如年老独居者行动不便,难以购买,或是在个别地区口罩的价格被炒得很高,部分家庭因经济条件有限而不去购买。另外一个就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拒绝咳嗽、打喷嚏捂住口鼻等其他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采取该行为对自身健康没什么影响”及“感觉疾病离自身很远”,选择这两个原因的比例都在50%以上。这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也就限制了他们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调研开展得比较早,1月28日开始发布问卷,2月3日截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行为改变情况也会逐渐改善。”吴一波说。

健康传播的工作要做得更精准

提高大家的防护行为采纳率,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施琳玲认为,知识的普及是极端重要的。要告诉大家居家隔离、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靠什么?靠一个个公共平台上健康知识的有效普及,“不仅仅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我们应掌握相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要具备这些知识储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靠几个医务工作者、几个健康传播工作者是不够的,它是一个真正的全民行动”。

吴一波也强调,健康传播的工作非常重要。“国外有一个研究,观察了媒体报道的数量与传染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疾病的感染数减少33.5%。健康传播需要通过对大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施琳玲提示,整个社会人群的认知能力是有高低的,我们目前的工作更集中在新媒体平台,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媒体并没有达到100%的覆盖,科普传播需要多层面、多平台、多形式。“我认为没有一个媒介是能完全被替代的,传统模式的补充必不可少,比如有趣的横幅、乡村的大喇叭,这些东西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胞,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那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吴一波也认为,我们需要把健康传播的工作做得更精准、更有可及性。比如农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他们平时不上网,很难通过新的媒介形式获取健康科普信息,口口相传、村里黑板报等途径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更有效的。

“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健康科普传播精准化,同时,引导大家防护,还需要把不愿意采纳防护行为的人群划分得更精准一些,对他们不采纳行为的原因评估得更精准一些。”吴一波说,就拿戴不戴口罩,去不去聚会的问题举例,除了认知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有时候,行为改变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编辑:贾志强】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