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英明“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陶寺遗址

2019-11-04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吴晓东)在延续前九期的“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后,近日,《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第十期探源来到了《史记·五帝本纪》之首朝的、有“尧舜之都”之美称的陶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探源考察。考察同行的有山西考古研究所王晓毅所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特级技师冯九生研究员和山西考古侯马站王金平站长等。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根据碳十四测年,距今最早年限约4500年,最晚约3900年,有600年左右的连续建设及使用。经过40年的发掘,发现了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的300万平方以上的巨型遗址。遗址内有高8米,宽5至10米,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的巨型城墙。最为特殊的是其城址内还有达13万平方米之巨的大型宫殿式的“王宫区”,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及祭祀区,以及一应俱全的大型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等规划有序,让人不禁惊叹4000多年前老祖先的规划及管理能力。

陶寺遗址考古报告显示,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遗址还发现多个之“最”: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朱陶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板瓦,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群,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龙盘。遗址墓葬还出土了非常多的彩绘陶器、朱陶文、玉钺、玉璜、绿松石饰件、子安贝、白玉管、天河石、骨镞、石磬,还有鳄鱼皮鼍鼓和漆木器,以及铜器等文物。

“陶寺遗址发掘报告公布,对复原和重新认识古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权统治形式,以及夏代早期社会形态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学术价值。”姬英明说。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根据陶寺遗址年代和史书上的记载,考古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唐尧帝都。出土证据一再证明陶寺遗址曾发生过激烈的暴力破坏和毁灭行为,入侵者摧毁了城墙防御体系,捣毁了宫殿宗庙等建筑,杀死了大量青壮年,并挖掘了坟墓,彻底摧毁了这里一切,戛然而止于3900年前。

“本次山西之行的最大收获,是在我和王晓毅博士的交流中,无意说到祖上传承距今8135年的上古史中,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炎帝后裔二代炎帝岐烀带领九大龙氏大出崤山,来到黄河以北,大约从山西到河南北部一带生活发展时,王晓毅博士说我传承的上古史,有可能是历史发展的真相,因为山西周边都有8000年以前的文化遗址,而山西最早的文化起源是距今近7000年的相对成熟的文化——枣园文化,而且晋东南民间有大量的炎帝崇拜,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炎帝庙。”姬英明说,也许我传承的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会用全部的生命之火来探索和谱写这煌煌的“中华上古史”。

(文化副刊部编辑)




【编辑:于璧嘉】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