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撰写新版《梁启超传》

2018-10-17来源:北京晨报网 作者:郭丹

  梁启超为何没有选择北京为居住地?他在北京20年的讲学生涯里都有哪些不寻常的故事?日前,由北京阅读季与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的“解玺璋聊史——梁启超与北京城”在角楼图书馆举行。该活动是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秋览城”主题阅读活动之一。解玺璋曾表示,梁启超以现实性的品格进入当下的公众视野,恰恰显示出其思想与现实政治变革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认为,人们谈论梁启超,是期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摆脱困境与困惑的启示和点拨。活动现场,解玺璋介绍了梁启超作为知识分子的求索、彷徨与担当等故事,找寻其中与北京城有关的文化印记。同时,他也讲述了梁启超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谈新书 有据可依绝不妄言

  新版《梁启超传》是解玺璋历经五年时间,根据以往研究资料,结合最新收集到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吸取学界同仁的意见、读者反馈,形成的一部传记作品。书中根据最新材料“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马勇先生主编的《严复全集》,特增补的“梁启超与诸兄弟”“梁启超与严复”“梁启超与宋教仁”3章,弥补了言有未尽之憾,进一步增强了这部传记的全面性。书中,解玺璋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其与康有为、严复等人的交往为横轴呈现。讲述了梁启超曾四次入京参加会试,他是康梁“公车上书”中最积极的鼓动者与参与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新思想,戊戌变法时成立保国会,筹办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任教清华……身处大变局中的他不断为时代进步与国家存亡的上下求索。现场不少读者反馈,阅读此书能帮助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奇才。

  该书共计110万字,书中包含400余幅罕见的清末民初照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梁启超及其家庭、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形,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撰写本书,解玺璋表示自己写人物传记是有信念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材料,宁可放弃,绝不妄言”。梁氏后人最新公开的“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无疑为他的研究添砖加瓦,解玺璋称,“南长街54号”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印记着实为北京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

  谈教育 启迪民智道德为先

  梁启超的严谨治学和对现代教育的关注至今有着不小的影响。对于他的思想对教育的启示,解玺璋表示,梁启超对待教育,无论是家教还是社会教育思想,他首要做的就是启迪民智。“梁启超在日本办杂志、写书是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当时的思想太落后,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启迪民智。他认为,知识教育是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解玺璋认为,梁启超当年对大学教育的批评最具代表性,他说大学教育是一个贩卖知识的杂货店,只讲知识传播,不讲道德、情操、人格的培养。梁启超甚至还说过,如果在大学里边能够成长为一个人,那么你有了知识,可以贡献于社会,是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你没有解决成“人”的问题,你有多少知识都不管用,甚至知识越多,你以后造的孽可能会越多。

  解玺璋称,梁启超的核心教育观念,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缺乏的。如今人们太重视知识,而忽略了道德情操的培养。“我们一说道德情操就像上个政治课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一个人的人格培养,不是说学点政治口号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用什么来培养一个人的人格?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解玺璋举例道,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出娘肚子就给报班,恐怕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甚至当了博士,为人处世还是有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从小时候问题就没解决,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双重负责任的。

  北京晨报记者 郭丹

【编辑:唐红】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