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共同体

2018-10-1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坤

--- 第 680 期 ---

2018/10/11

Topic:第十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10个片段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窗外蓝天白云映衬,室内温暖呼吸与共。

窗外的蓝天和白云

在今天正式进行的第十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中,印象最深的金句之一,是韩方代表的一句发言:中韩一衣带水,是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还是更紧密的呼吸共同体。

“科技创新与两国经贸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中的媒体角色”等议题,不少是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如中方一位媒体老总幽默点评:这两个议题够“诺(贝尔)奖”水平了,今年“诺奖”主要就集中在“基础创新”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长达八、九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信息量很大,在主要议题之外,还延伸到“媒体融合”等热题。因为其中还要参与主持一个重要议题,今天只能掠影式截取10个小片段以分享,也应了中韩自古以来都有的“十全十美”的寓意吧:

一、希望每天都看到蓝天

“希望每天都看到蓝天!”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都钟焕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

部长介绍,今年上半年韩国新闻热搜的一个关键词是“雾霾”,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虽然韩国采取了关掉火力发电厂等一系列环保举措,但成效并不显著。

近年来,中韩两国开展了包括共建中韩环境中心等环保合作举措。

二、我们的媒体职业群会消失吗?

“我们的媒体职业群会消失吗?”

韩国KBS电台制片人朴晋范提出了这一在新媒体、新技术冲击下的问题。

“不必悲观!新闻不同于信息,也不同于快速消费的便利店产品!”

这位著名制片人今年7月访问过中国,去了新华网、今日头条等,为“大算法技术”、“AI将取代部分记者”等震撼。

但他坚定认为:技术可以应用,但新闻的两大功能是不会被取代的——对权力和资本进行监督,对真相和事实进行探查。

三、亟需由下而上的创新推动

创新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正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而仅仅靠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推动模式需要打破,才能适应新的挑战。

比如Google每周收购一家有创新力的公司,这是典型的由下而上靠资本与市场力量的推动。

如何增加民营经济的活力?政府如何率先自我改革、不断让自己更有效率?都是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不能忽视“胜者通吃”的现象

韩方经济学家李炳泰提出,企业市值超10亿美元的就叫“独角兽企业”,也是“胜者通吃、胜者独吃”的主体。

他说,截至今天论坛统计,全世界有278个“独角兽企业”,其中美中两国占了大部分。

不能忽视“胜者通吃”这一现象,要紧紧抓住智能化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变革的可能。

五、年轻人面临新问题很多

中韩两国都面临经济不稳定的问题,两国年轻人也都面临共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一位韩国专家提出: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需求,比已快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还要更“快速”,这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协调平衡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是危言耸听,据麦肯锡一项调查显示:我们养育着比父亲更贫穷的年轻一代!”

一位专家指出这种“贫穷”,不仅仅是就业、创业和成才、养老等,还指文化精神领域的匮乏。

六、互联与智能为未来插上想像翅膀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体,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体——互联网与智能化为未来插上想像的翅膀。

中韩代表都有强烈共识:只有更好地加强合作共赢,而不止于竞争,这些美好的想像才会更多更快成为现实。

双方都举了许多有意思、有意义的鲜活例子。

比如,中国有一家成长了12年的“小”企业,最开始以代卖韩国时尚服装起家,发展缓慢。

但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这家企业签约了韩国很多著名时尚服装商,还签约了包括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女主角等名人。

在去年“双十一”购物节当天,这家“小”企业人民币成交量,一天就达到5.6亿元。

七、他乡遇故知

韩国《中央日报》社长李夏庆幽默地说:每次见到中国朋友,都感到特别亲切和开心,每次到中国都是“他乡遇故知”!因为据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国唐朝“李”家过来的一支,“李”家全世界到处都有,每年在新加坡还要举办一次活动,自己就多次参加过,可见缘分多深!

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

正如当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时所言:回顾历史,中韩友好佳话俯拾即是。从东渡求仙来到济州岛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华山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从在唐朝求学为官的“东国儒宗”崔致远,到东渡高丽、开创孔子后裔半岛一脉的孔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流长。韩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中韩两国人民友谊。

八、掀起一股“文化信赖风”

“大家好!”

每次见面,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都用这句熟练的汉语问候大家。

会长已记不清去过中国多少次了,“大概500多次吧!中韩友谊,需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去推动。”

中方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无论双方交流中是和风细雨,还是针锋相对,但是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命运与共、共享共通的共识,民心相通、发展长远友谊会更加夯实。

就在去年的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中,双方就因萨德等敏感问题发生过很激烈的交锋。

即便在今天的讨论中,因“微尘是西风从北京吹到首尔,还是东风从首尔飘到北京”等,也发生了热烈而亲切的讨论。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友好对话、加强沟通与理解、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的问题。对话因交流更精彩,思想因碰撞更有火花。

“通过文化力量拉近心灵的力量!”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这句话,引起双方共鸣。

韩国环境部气候大气政策官黄晳泰就希望中韩双方,基于共同的文化共识,构建“文化信赖风”。韩国俗语也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无论西风吹过去还是东风飘过来,“文化信赖风”最温暖!

就在今天晚上,我们参加了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与韩国亚洲经济新闻共同举办的《中国(韩文版)》创刊十周年启动仪式,现场也来了不少韩国专家,他们被聘为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九、媒体“辟谣”很重要

短短一两天的交流,中韩双方主流媒体共同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议倡议。

比如,建立相关共建共享、对话沟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双方都认为应该“求同存异”,不能因为一些“观点暂不同”或“细节不到位”,而影响大局与友谊。

比如,韩方主持人专门指出媒体责任中“辟谣”的重要性。

他举例说,韩国曾传言污染北京的企业都搬到山东了——韩国有句谚语:威海一声鸡叫,韩国都能听到。

最终通过韩国派记者实地调查,专门为此辟了谣,客观评价了中国近些年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与成效。“生态兴,文明兴”在韩国也渐成一句流行语。

十、“蓝天保卫战”中的媒体责任

“河宗大先生,你如果在中国,可能会优先被挑去当‘河长’了!你的名字里就有‘河’字啊!”

河宗大是韩国一家媒体老总,中国网总编缉王晓晖幽默地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同时也讲述了自己对媒体角色的观点。

中韩主流媒体本次对话,没有回避问题,共识大于分歧,有专业又有思想性,有建设性也有前瞻性,双方都表示要成为中韩友谊的积极维护者、推动者、培育者和先行者。

因为时间原因(论坛时间比预计时间大大延长),即便作为主持人,我也只能最大程度浓缩时间。

关于中青报视角的《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媒体角色》主要观点,我就提交一个“附件”供有兴趣的朋友分享吧!

附: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媒体角色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 张坤

近年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大会上,国家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中国青年报一直非常重视环境报道,认真履行媒体责任。总体来说,中青报在生态环境领域发挥的媒体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01促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出台;

02监督政府、企业落实各自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职责;

03近年来,大批中国年轻人投入生态环保领域中的公益事业,我们及时进行报道,立体呈现中国年轻人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贡献。

01 促进国家生态领域的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

一直以来,中国青年报社都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我们重视通过报道促进变化,尤其是促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被优化和调整。

过去5年,中国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要实现PM2.5大幅减排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报始终站在“蓝天保卫战”的前沿阵地,我们去寻找那些减排的盲区,以促进政策的调整;我们时刻关注着保卫战的不足之处,及时通过媒体渠道反馈,促进问题的解决。

2016年9月,我们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一年的秋冬季,受强烈的厄尔尼诺影响,京津冀地区可能持续出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不利天气,在这种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果不加大减排力度,有可能会在当年的冬天出现更严重的污染。

于是我们迅速刊发了《厄尔尼诺或致今冬北方多霾 专家:只有靠人努力才能实现蓝天目标》,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秋冬季污染有可能抵消京津冀全年的减排努力,在秋冬季的采暖季,必须采取比其他季节更强有力的减排。

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要求环保部门、能源部门、工业管理部门以及京津冀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出台专门的措施,应对秋冬季的不利气象条件。

这一年秋冬季来临之前,根据中国政府高层的要求,环保部门牵头出台了应对秋冬季不利天气的一揽子方案,减轻了不利天气给蓝天保卫战带来的压力。

环保部门的官员与专家多次向中国青年报表示,秋冬季的污染排放有可能占全年污染的绝大部分,秋冬季应该有专门的一套减排组合拳,环保部门一直有这样的计划,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让中央政府高层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到了这个问题,加速了蓝天保卫战的秋冬季战役权重。

2017年,多个中央部门联合京津冀地区政府出台了针对当年秋冬季的减排组合方案。但是,我们对秋冬季治霾战役的关注并没有结束。

2017年取暖季来临时,我们的记者发现,个别地方政府在治霾战役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政策,不是积极地进行有效减排,而是简单地为了政绩,粗暴地控制老百姓的取暖用煤。

我们及时刊发了《河北多所乡村小学未供暖:学生们在操场跑步取暖》一稿,再次引起中国政府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不能在蓝天保卫战中采取懒政措施,要保障百姓温暖过冬,不能通过舍弃老百姓的利益来粗暴减排。

随后,我们的记者深入京津冀的10多个乡村,实际调查这些村庄的供暖问题,调查中央政策的落实情况。之后我们发表了《天然气供给到底如何,记者探访津冀九村庄》一稿,对京津冀地区蓝天保卫战与供暖之间的关系进行呈现。京津冀地区真实的冬季减排现状受到更多的关注,在2018年的京津冀秋冬季减排方案中,中国政府专门要求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取暖来粗暴换取减排成绩。

02 监督政府、企业完成各自的责任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使命与责任,绿水青山是百姓的期盼。中国青年报一直把揭露生态环境违法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领域,我们近年来关注过的问题包括,鱼类保护区要给水电站让路;一些地方为了开发房地产,鼓了腰包,毁了生态;一些地方只要GDP,牺牲了绿色青山……

那个原本要给水电站让路的保护区,在我们持续不断地关注下,最后水电站“败下阵”,鱼类保护区赢得胜利。

位于中国西部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几年前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破坏事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注下,那里的生态破坏问题逐渐得以纠正,生态环境有了较好地恢复。近日,我们的记者深入祁连山腹地,对几年前中央提出的祁连山整改问题进行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祁连山生态确实有了较好的改善,但少数难啃的“硬骨头”问题还存在,比如水电站整治不力等。我们刊发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神树水电站生态破坏整治不到位》等多篇文章。文章引发了当地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他们已经依照我们的文章启动了相关调查,要对生态保护中的渎职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

相信随着检察机关的介入,祁连山的生态保护也会再提速。

03 展现中国年轻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

我们是一家面对年轻人的媒体,我们也是一个供年轻人展示自我的舞台。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浪潮在神州大地的涌起,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中,而且他们参与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可在一二十年前,大部分中国的年轻人提到生态环境公益,可能就是种树、收集废旧物品等,但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他们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运作能力、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生态公益环保的路子走得越来越宽。

中国年轻人参与环保的方式,已经跨越了捡垃圾、种树等初级阶段,他们能利用创业、众筹等市场手段更有效地参与环境治理。

在我们的报道中,有返乡创业的女青年万晓白,她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治沙事业,并且开发出沙漠产业,反哺治沙;有海归年轻人才疏彤,他用自己的技术,在潲水油中提取能源;90后IT男,把快递盒设计成笔盒笔筒,快递盒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就能被再利用。

年轻人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而我们的媒体始终是展示他们才华的平台。

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新闻媒体是传播环境保护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青年报将一如既往积极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把环境报道看作一项神圣职责,让更多民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提出你想交流的问题,在“坤哥007”微信公众号(ID:kunge007v)留言。我将用一如既往的真诚,回复自己的想法。

【编辑:贾志强】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