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大学里的名师班主任

2018-09-1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坤哥007

--- 第 649 期 ---

    2018/09/10

    大学里的名师班主任

    编者按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命脉的传递者。所以这个职业是良心的职业,传递者的素养和能力也显得格外重要。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二十上下刚刚脱离父母呵护的大学生更需要人生方向上的引路人,前沿学术的启蒙者和人格的塑造者。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的,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因此今天我们聚焦名师班主任,他们是在之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中,逆风独立的人。他们舍得拿出宝贵的科研时间,陪伴、厮守这些本科生,见证他们的成长、解惑他们的青春烦恼,用自己的荣誉、见识与气场陪同学们走过人生最关键的4年。清华大学今年新生班主任邓俊辉教授,20多年前得到自己老师的极大信任和期许而留校做了教师,今天,他爱教师职业仍如初恋,坚持“师生同游”,师不必贤于弟子,双方共同成长;江桂斌有众多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等,但他同时是国科大的“科学家班主任”;41岁模样俊美的刘崇茹是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导,但她同时也是本科生的班主任,她的蝴蝶理论征服了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只蝴蝶所能看到的美景在它作茧自缚的时候是看不到的,我希望同学们把眼界放宽,眼光放得长远。”

    也许,他们比很多同行少了做科研的时间,多了很多琐事和繁杂,但他们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成就感,收获了难得的师生缘。

    尊师重教带着鲜明的中国文化基因,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这感恩的日子里,让我们对每一位爱学生陪学生的教师说一声:谢谢您!

    

    合肥市华山路小学学生在操场上拼出意为“我爱你,老师”的汉字和字母,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祝福,迎接教师节。 视觉中国供图

    江桂斌院士:本科生的大家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0日09 版)

    “没想到院士这样的‘大咖’,还这么和蔼。”看着台上正在发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1810班大一新生张泊宁不禁向记者感慨。

    江桂斌有很多头衔,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著名杂志ES&T副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如今,又要再加一个,那便是国科大资源环境学院2018级1810班班主任。

    4年前,江桂斌便以班主任的身份带过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1406班的大一新生,这个班被称为“江班”。那是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也是江桂斌首次当班主任。那届学生入校前,国科大时任校长丁仲礼亲自给江桂斌发来邀请,请他担任班主任,盛情难却,江桂斌心想:“试试看吧,也许可以帮助学生们做些事。”

    更具体来说,江桂斌担任的是班上的“科学家班主任”,此外,班上还有位“青年班主任”——国科大化学专业副教授吴丽丽。

    吴丽丽介绍,“科学家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引导,“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专业方面的思想认知”,自己则主要负责管理班级具体事务,即学生的发展引导,“江老师很忙,但总是抽出时间和本科生当面交流”。

    国科大原化学科学学院1406班学生王威现已升入研一,他初识江桂斌院士是在2014年秋天的班会上,“那是我们全班同学入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正是这次见面让他决定选择江桂斌院士,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第一位学业导师,指导他学业的发展。

    与王威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国科大研一学生赵瑞琪等5名同学。

    “我发邮件给江老师,即使他刚下飞机正赶往会场,也会及时回复。江老师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切。”赵瑞琪记得,江桂斌院士多次自掏腰包请同学们来吃饭,“仔细询问我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提供了有关专业发展和学习方法等专业性建议,非常中肯,使得我们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顺利完成了从学习到科研心态的转变。”

    的确,初入大学,总是有不少困惑,对专业、对生活或对未来,名师则无异于漫漫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

    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王威曾和同学一起找江桂斌院士去谈有关大学学习方法和未来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困惑。王威现在还记得当时江桂斌院士的教导,“不必太过纠结于眼前的考试成绩”“做研究是一个把知识活学活用的过程”“刚上大学时多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后来,江桂斌还邀请班上同学参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鼓励我们说,数学和物理是学习理科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些让王威很受启发,他决定辅修物理双学位,大四时即便面临着考研升学的压力依然选择了赴美交流半年,这让他受益匪浅。“因为选了辅修学位,我才了解到我现在所从事的这个科研方向,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不然我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方向的。”在王威眼中,江桂斌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家长,关怀备至,“与江老师的这几次交流也对我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赵瑞琪便早早进入了江桂斌的实验室,3年后,她也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在她看来,江桂斌不仅在“言传”,更是“身教”。

    “比如,为了把一台分析仪器调制到最优的状态,大家利用两周多的时间,排除了仪器堵塞、波形不陡、气压偏低等状况,把实验误差从0.2‰降低到0.02‰。”赵瑞琪说,从江桂斌院士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 “加上江老师的平易近人,我可以在自由的交流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由衷地感受到了做科研的幸福”。

    “通过和年轻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惑,都是自己所愿意承担的义务。有时给同学们回复邮件,也让我乐在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青年学生交流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江桂斌说。

    两年以前江桂斌担任了1605班的班主任,并担任多位本科学生的学业导师,亲自指导几位同学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如今,江桂斌又迎来了新一拨的本科生,看着新生们充满朝气,他很是高兴,“本科学习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也是人生观养成的重要节点。” 在他看来,要成为一位本科生心中的好班主任,一定要有事业心和爱心,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并能够与时俱进,探讨教育规律,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

    江桂斌自己丝毫不担心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只是怕“没有很多的时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科研与教学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促使自己总结和凝练科学问题。但如果在教学上花费过多时间,无法做到心无旁骛,一定会影响科研工作。在科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刘崇茹:蝴蝶所见的美景在作茧时是看不到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0日09 版)

    垂感颇佳的宝蓝色上衣掖在黑色料裤里,刘崇茹教授看上去有点像影视演员周海媚,不过身型更胜一筹。

    但一开口完全不是小女人模样,底气十足、笑声爽朗,她有从容的资本,如果把科研工作者的发展规律和蝴蝶的成长过程类比,她可以称得上是一只见过世面的“蝴蝶”了。

    41岁的刘崇茹是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班“实践电1501班”的班主任。

    同时,她还是该学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主讲教授、电气工程学科青年学术论坛主席、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863计划子课题的主持者。与这位“大佬”名师相比,她班里的孩子们还处于“蛹”时期。刘崇茹觉得自己给学生们最有价值的指导,首先是眼界。

    名师当班主任有何厉害之处?

    刘崇茹从“菜鸟”班主任一路走来,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2006年她第一次当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和学生打成一片”。12年后的今天,和学生相处的指导思想则变成了“思想引导、价值引领”。

    她带的实践电1501班有30人,开学大四,大家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只有六七个保研名额,其他同学是工作、考研、直博、还是出国? “大家都很纠结。” 徐涛和蒋思雯同学告诉记者:“刘老师给我们专门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讨论大家未来的发展。”

    刘崇茹懂得那种迷茫。她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快毕业时给家里打电话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家人只能回答说‘我不懂,你自己拿主意吧’”。最后她选择了直博这条荆棘密布的路,幸而一路闯到今天,终于有了指导学生作选择的资本和能力。

    班会上,她讲了不少故事。

    比如自己读博时如何受挫、失眠甚至想过轻生,又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新生。

    又如学弟博士退学后在互联网企业打拼10年,然后“用10年挣来的钱再去瑞典读博”,圆了博士梦。

    刘崇茹想告诉这些即将面临选择和挑战的孩子,“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失败,人生没有失败这一说,任何阶段都有可能翻身”。

    让蒋思雯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规律——如果你现在准备享乐,那以后就做好吃苦的准备;如果你现在吃苦,未来几年就会尝到甜头” 。

    “其实一只蝴蝶所能看到的美景在它作茧自缚的时候是看不到的,我希望学生们把眼界放宽,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刘崇茹鼓励学生继续深造,鼓励他们不要把未来全部押在有限的一两家公司上。她希望能够凭着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帮他们把发展的“天花板”抬高一些。

    除了用自己的站位帮学生们开阔眼界,刘崇茹还用自己的学术资源给学生铺路。她推荐的一个本科生刚刚拿到直接攻读清华博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因为在学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导师的声誉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学生的敲门砖,徐涛告诉记者:“刘老师主动提出如果我们想出国,她会给我们写推荐信。”

    实践电1501班由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尖子生组成,老师和学校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自己也说:“副院长来当班主任,我们可不能给刘老师抹黑!”

    所以,无论是从出勤率、学习成绩,还是从综合素质来看,名师当班主任的效果都相当拔群。

    不过刘崇茹只是该校众多的名师班主任之一。以刘崇茹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院长毕天姝教授、书记李庚银教授和其他几位副院长都当过班主任。

    “请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这项工作我校已经连续做了16年。全校高层次杰出人才中,八成当过班主任。”该校党委副书记汪庆华说。

    汪庆华介绍,最初倡导“名师班主任”是“被逼出来的”。新千年之后,计算机网络游戏开始风靡校园,一些同学自制力不够,花在打游戏、玩电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建设良好学风校风,华北电力大学从2002年开始动员名师把自己的精力从繁重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任务中均分出一部分,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

    “科研反哺教学”在刘崇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上写的内容,我在做课题的时候都一一实现过”。所以她的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此后他们渐渐发现,名师当班主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风建设上,还反映在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引领学生理想信念中。

    刘崇茹自知名师光环在学生眼中的分量,她认为,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够体会到努力的价值。她对选择出国的本科生说:“出去之后你就代表中国,不能说她不好。”

    刘崇茹说,学生们在这个年龄政治判断力需要加强,我会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上。

    刘崇茹知道,学生们时刻都在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处事方式,乃至价值观念。

    徐涛印象中,“刘老师特别果断” 。他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赛时去办公室询问班主任的意见,“刘老师当场就拿起电话找来了一个参加过这个比赛的博士生”。

    而且,刘崇茹除了是学术界的佼佼者,还是颇通生活哲学的妻子、儿媳和两个孩子的母亲。不少准备走科研道路的女生都向她请教家庭事业平衡之道,她则毫无保留地给学生的恋爱和家庭问题支招。

    学生们通过这位名师班主任得到了“更宽广的视野”,明白为什么要“爱国”,了解到什么是“责任”“严谨”“积极”和“果断”,并且真切地看到了“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模样。

    而作为“过来人”,刘崇茹也希望早早看到学生纷纷破茧成蝶的模样。

    邓俊辉:“师生同游”的教学之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0日09 版)

    8月22日是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的报到日,迎接计算机系6班同学的邓俊辉教授,30年前也曾是这个班的新生。而那天,他的身份却是班主任。

    学生时代的邓俊辉就有意识地参加公益、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研究生时的党支部书记、系团委书记,到199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计算机系党委副书记、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务处副处长,邓俊辉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上讲台”,并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按他的话说,“自己一直没有远离过学生”。

    “毕业留校前,导师唐泽圣先生再三问我有何条件,思考很久后冒昧地询问可不可以让我站上“计算几何”课程的讲台。”令邓俊辉感动的是,这位先生不仅把所有教案倾囊相授,而且在听过试讲之后提出由他完全独立讲授,勉励他要青出于蓝。

    这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邓俊辉一讲就是21年。教书、科研、班主任,身兼多“职”的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离开学生,教授的名号无从谈起。只有安于教书,乐于育人,才能持久地视这项事业为‘初恋’”。

    在这21年的教书生涯中,邓俊辉先后3次担任班主任。据统计,目前清华全校本科生所有年级的班主任、级主任共计506人,其中长聘教授106人、长聘副教授77人,占36.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1个百分点;2018级新生班主任共计139人,其中长聘教授36人、长聘副教授22人,占4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7个百分点,邓俊辉就是其中一位。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说’道明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师生同游’,师不必贤于弟子,双方共同成长。”邓俊辉说。

    要胜任班主任这个岗位,邓俊辉认为首先要与学生“搭得上”。“老师可以有各自的风格,但与学生沟通的关键在于推己及人。比如面对年轻30岁的这批孩子,决不能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去理解他们,要熟悉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表达方式,要努力融入孩子们的世界。”

    今年9月2日,邓俊辉再次与新生一道参加军训拉练。“半夜12点出发前开始下起大雨,我们冒雨行军3个多小时,20公里下来满身是水,满脚是泥。孩子们精神抖擞,一路歌声。从军歌唱到情歌,从老歌唱到新歌,代际的距离在歌声中消失了”。他说。

    邓俊辉也有他“冷峻“的一面,被学生列入了“杀手”老师名单。

    “我的课程考核比较严苛。编程作业每一题都要求签署‘诚信代码’(Honor Code)。查重出现的问题严重,不仅不得分,还要扣去100分。这类规则或许不近人情,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我感谢我的学生,也为他们自豪。”邓俊辉说。

    邓俊辉认为,学生作业中暴露诚信问题,责任首先在于施教者。“学生往往不是故意犯规,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规则的边界没有概念。”在“诚信代码”中,邓俊辉要求学生列出对自己的解题有帮助的人及参考资料,在将处罚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是邓俊辉这位“暖男”加“严师”在从教之道上体悟出的“秘诀”。“人们有时会对学生评价太低,甚至以为他们都是功利的,分数低了就没人选你的课了,但从我的经历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令邓俊辉欣慰的是,尽管要求严格,甚至被学生戏言“奋战两小时,考个四五十”,他在历年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中都位列前茅,先后5次被毕业生评为“大学期间心目中的好老师”。2017年,他荣获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

    如今,身为班主任的邓俊辉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入。无论是清华大学设立的教师“开放交流时间”,还是在平常工作中,他经常被学生“约谈”。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业规划上的困惑、就业后职选上的迷茫,甚至情感上的纠葛,都可能成为学生向邓俊辉倾吐和求教的问题。

    “孩子们非常信任老师,看重我们的意见,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的答案,而是我们的经验。老师在这种时候更需要将心比心,与孩子们共同正视问题,权衡利弊,逐步启发他们通过独立判断作出选择。”邓俊辉说。

    同为“八字班”的邓俊辉与这批00后新生十分投缘,他发现他们知识面很广,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而且他们很有自信,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规划十分看重。

    “我们这些‘老家伙’不理解年轻人,就离被淘汰不远了。每代人自有‘路数’,每代人也有其伟大之处,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去实现他们的伟大。”邓俊辉说。

【编辑:吴蕴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